姓名测试两人关系(姓名测试两人关系与缘分)

龙行天下 2023-06-03 06:16:51 网络

信徒超过18亿,伊斯兰教为何会让全世界感到恐惧?伊斯兰教的真相

点击此处观看完整版视频

在电视上,你可能见过这样壮观的一幕:

一个大广场中心有一座黑色的立方体,

立方体外围是无数身着白色戒衣的穆斯林朝觐者。

他们汇聚成无边无际的白色海洋,

绕着立方体一圈一圈地转着,仿佛海洋里泛起的层层涟漪。

这个黑色立方体在阿拉伯语中的正式名称是al-Kaʿbah,

意为「方形房屋」,中文被翻译为克尔白,或者卡巴天房。

天房位于圣城麦加,这里是穆斯林心中神在人间的住所。

每年数百万穆斯林会来到这里朝觐,

尽管频发,信徒们对圣地的向往之情却丝毫都没有减退。

麦加朝觐是伊斯兰教徒必须遵循的「五功」之一,

它要求每一位有经济能力和有体力的成年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去麦加一次。

麦加的这座天房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会让麦加朝觐成了全球最宏大、也是最赚钱的宗教活动呢?

为什么至今为止童婚现象依然在穆斯林群体中屡见不鲜?

伊斯兰教又是如何跟恐怖主义挂上钩的呢?

今天我们来一一解开这背后的谜团。

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地处群山之间的谷地,

距红海80公里,在古代是贸易路线的重点站。

这是一张麦加的卫星地图,

位于一片黄沙中的白色建筑是麦加大清真寺,占地35.6万平方米。

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也是世界上造价最高的建筑。

在不断的扩建中,它如今的总造价已经逼近1000亿美金,

相当于66个迪拜塔(Khalifa Tower)。

整个建筑的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的,

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

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大清真寺照耀得如同白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麦加大清真寺也被称为「禁寺」,

根据《古兰经》的记载,这里禁止暴力行为、禁止凶杀、抢劫、械斗。

同时,禁寺也是非穆斯林者的禁地。

顺着通向麦加的高速公路,你会看到一个拱门,

形似一本打开的《古兰经》,这是禁地开始的标志。

从这之后的路,只允许穆斯林进入。

高速公路的指示牌上也会清晰的写着穆斯林通道和非穆斯林通道。

沙特的旅游签证是不能进入麦加和麦地那圣地的。

圣地附近的主要道路上都设有检查站,宗教警察会在那里驻守,

一旦发现非穆斯林者试图闯入,会立刻将其逮捕、起诉和遣返。

伊斯兰教共有三大圣城,

分别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麦加,

建立第一个伊斯兰的麦地那,

以及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耶路撒冷。

而麦加朝觐始于1400年前先知穆罕默德的「示范」。

公元632年,穆圣(穆罕默德)率领10万穆斯林由麦地那出发,前往麦加履行朝觐功课。

到达麦加后,他率众信徒绕行天房七周,

亲吻了玄石,在先知易卜拉欣站立处前礼了两拜,畅饮圣泉水。

这一仪式后来被称为「Tawaf 塔瓦夫」。

同一天,穆圣带领信众在在萨法(Al-Safa)和麦尔瓦(Al-Marwah)两座小山之间来回奔走七趟。

当晚来到麦加郊外15公里处的米那山谷(Mina)彻夜祷告,

次日晨礼后前往阿拉法特山(Mount Arafat )冥想。

这里的山丘也被称为宽恕丘(Jabal al Rahmah)。

众穆斯林在这里背诵古兰经,忏悔他们之前犯下的罪过。

穆圣带领众人离开阿拉法特山后,当晚露宿穆兹达理法(Muzdalifah)。

次日清晨,作完晨礼后回到米那山谷(Mina),

进行重要的掷石拒魔仪式:

向三根象征着撒旦的大立柱投掷石子。

然后宰杀牲口,将肉与皮分发给穷人。

最后穆圣又带领众人回到了麦加,

再次绕行天房(Tawaf Al-Ifaadah) 7周,

从而完成了全部朝觐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麦加朝觐虽然是先知穆罕默德发起的,

但其意义是为了纪念真主对另一位先知易卜拉欣的考验。

现代朝觐与先知时期略有不同,

但基本的「绕行天房」、「两山奔走」、「投石驱邪」等流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伊斯兰教教义,

这一系列仪式要求于伊斯兰历12月8日至12日的5天内进行,被称为「正朝」。

与「正朝」对应的,还有一年中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副朝」,

但只有完成正朝的穆斯林才可以被尊称为「哈吉」,

他们会像初生婴儿一般洗清身上的所有罪孽。

神的居所

麦加禁寺内有一块空地,卡巴天房Kaaba就坐落在这片空地的中心位置。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天房便屹立在麦加城内,

相传是先知易卜拉欣督建完工的。

不过在前伊斯兰时期,这处神迹其实是阿拉伯多神教的神坛,

里面供奉着360多座多神教的偶像。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宗教革命的号角吹响了,

伊斯兰教创立,击败了主导麦加的阿拉伯多神教。

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砸毁了供奉在天房内的多神教偶像,

并铲除了天房内的壁画,

将其从多神教神坛转变为了伊斯兰教圣所。

天房就是「真主的象征」,是神在地上的家。

每个穆斯林,不管你身处何地,在做礼拜时都必须朝向天房。

有意思的是,有人曾经计算过,

从麦加天房到地球南极的直线距离是12361.17公里,

到地球北极的直线距离是7639.50公里。

二者间的比例正好是1 : 0.618,也就是黄金分割的比例。

天房长41尺(约12.49m),宽36尺(10.97m),高42尺(约12.8m),

是一座立方体的石造建筑,

建造在一个高约10英寸的大理石平台上。

建筑的四个角面大约对应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分别被命名为「伊拉克角」、「叙利亚角」、

「也门角」和「黑石角」。

黑石角一米半高处的墙上,镶嵌着一块30厘米长的黑褐色陨石,

用银框固定,这便是穆圣当年亲吻的玄石。

穆斯林相信这颗石头可以追溯到创世的年代,

本来是一块洁白的石头,但由于人们的罪恶而渐渐变黑。

朝觐时,按理说每一位穆斯林每绕行天房一圈,需要亲吻黑石一次。

但如今由于朝觐群众过多,大部分人吻不到黑石,

只能用右手指向黑石,以示敬意。

天房的东北侧装有两扇金门,离地约2米,高3米,宽2米,

是用286公斤的赤金精工铸造的。

天房自上而下终年用黑丝绸帷幔蒙罩,

帷幔中腰和门帘上用金银线绣着《古兰经》文。

帷幔每年更换一次,这一传统已延续近1400年。

天房东面有一个金色小阁,

阁中是传说中先知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时留下脚印的地方,被称为「易卜拉欣台」。

天房外的西北面有一道半圆形的石造物,

阿拉伯语中称之为「哈提姆」(Hatim),

曾是天房的一部分,现在被保留于此。

朝觐者绕行天房时,是不能穿过天房和哈提姆中间区域的。

天房东南侧二十公尺处有一口「渗渗泉」,是穆斯林眼中的圣洁之水。

绕行天房后,朝觐者会在此饮水,以沾吉祥。

每一年,全球只有极少数的穆斯林领袖

有机会受沙特国王邀请进入天房内部。

所以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而言,

想知道天房里有什么,只能通过网络上的照片和视频了。

因为伊斯兰教没有偶像崇拜,

所以天房里也没有任何华丽的壁画或者神像。

殿内,3根沉香大木柱支撑着房顶,

木柱之间挂着一些装饰用的挂灯。

地面全部用大理石铺成。

殿内位于两根木柱之间的壁橱,

是存放香水、香料的地方。

天房内部每年会清洗两次,

第一次是在伊历1月,第二次是伊历8月。

清洁时,会用毛巾沾上「渗渗泉水」、玫瑰水、

以及其他名贵香料,擦拭墙壁。

洗过的天房内部,香味可以保持到半年后的再次清洗。

正对天房大门的位置,是先知祈祷的地方。

但理论上,身处天房内,你可以朝向任何方向礼拜,

因为天房就是穆斯林朝拜的正向。

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我们反复提到的先知易卜拉欣究竟是谁?

穆圣发起的麦加朝觐的各个环节又象征着什么意义呢?

夜行登霄又是什么意思呢?

要解开这些疑惑,我们还要把时间推回到1400年前,看看伊斯兰教的发展史。

伊斯兰教起源

伊斯兰教,英文Islam,信徒被称为Muslim,

它与佛教、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信徒人数上,伊斯兰教排名第二。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

2015年全球穆斯林人数已经达到了18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4%。

之前的一期视频中,我曾经提了一句,

绝大多数穆斯林还是安分温和,热爱和平的,结果被骂惨了。

那我就想问大家一句,

如果18亿穆斯林个个都是恐怖分子,

你觉得我们还有办法活到今天吗?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2大流派:什叶派(Shia)和逊尼派(Sunni),

其中逊尼派(Sunni)占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80%。

这两个派系最大的差别在于,

穆圣死后,什叶派认为「哈里发」(也就是穆圣的合法继承者)应该要世袭,

但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应该有能者居之。

于是两派开始冲突对立,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

恐B组织伊斯兰G,就出自的逊尼派,

当然只占了逊尼派里的极少数。

恐B分子之所以恐怖,是因为他们相信殉教是神圣且荣誉的,

而且在天堂里能得到真主安拉极大的赏赐。

《古兰经》第4章74节中提及:

「谁为主道而战,以致杀身成仁,或杀敌致果,我将赏赐谁重大的报酬。」

第52章中说:「敬畏的人们,必定在乐园和恩泽中,…,

我将以白皙的、美目的女子做他们的伴侣。」

逊尼派六大圣训集之一的《提尔密济圣训集》第21章中说

「给天堂中的人们的最小奖赏,

是一座有8万名奴隶和72位妻子的住所......」,

哇,听得我都想上天堂了。

看过我们之前制作的几部宗教相关视频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

教是起源于犹太教的,伊斯兰教又起源于教。

这其中的渊源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来聊聊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公元570年左右,穆罕默德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祖上是古莱氏部族中的哈希姆家族,时代经商。

穆罕默德还没出生时,父亲便在外出经商途中逝世了。

6岁时,母亲也跟着走了,随后穆罕默德由祖父抚养。

可没成想,2年后,祖父也去世了。

穆罕默德只能跟着叔父生活。

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穆罕默德并不识字,

但常常随同叔父外出贸易经商,

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社会洞察力。

到了青年时期,穆罕默德已经走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

频繁往返于印度洋和地中海做生意。

四处经商的过程中,穆罕默德接触到了犹太教与教。

耿直的的性格也让他获得了「艾敏Al-Ameen」的尊称,意为「可靠者」。

据说,有一次,穆罕默德与人约定交易,

他在约定的地点等了三天,可对方却把这事给忘了。

直到三天后,猛然想起来后,才匆匆赶来,

结果发现穆罕默德还等在那里。

当时穆罕默德只说了一句话

「年轻人啊,你可让我担心了,我已在这等候了三日了。」

穆斯林们认为这是穆圣守信重诺的体现。

穆罕默德出生的年代,阿拉伯半岛内外局势出现了剧烈震荡。

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面积被荒凉的沙漠和草原覆盖的,

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很多人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不过,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海上交通枢纽,

自然也成了大国之间长期争夺的对象。

公元6世纪后半叶开始,

拜占庭与波斯帝国,为了争夺阿拉伯半岛连年征战,

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

商人们都改走更为安全的陆路路线,

也就是从叙利亚经阿拉伯半岛西部到也门,

再从也门用船只往返于印度洋之间运输货物。

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麦加因商路的改变而获利。

它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

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麦加因此变得繁荣起来。

公元595年,25岁的穆罕默德在一次商旅中

遇到了年长自己15岁的富商的遗孀赫蒂彻(Khadijiah)。

赫蒂彻被穆罕默德的眼界和才能所吸引,

穆罕默德也是少年就知阿姨好,两人很快结为夫妻。

这段婚姻是穆罕默德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因为按照当时长子继承家产的规矩,

穆罕默德没能从父亲和祖父那里获得任何遗产,

但赫蒂彻却让他一夜暴富。

婚后,他们共同孕育了7个孩子,

两人一直维持一夫一妻关系,直至赫蒂彻于619年去世。

赫蒂彻死后,穆罕默德彻底放飞了,

前前后后又娶了11个老婆,还有无数的妾。

其中第三任老婆Aisha阿伊莎是穆罕默德的最爱,也最具争议。

因为阿伊莎与穆罕默德订婚时才6岁,9岁时就同房完婚了。

也是为什么童婚在穆斯林中屡禁不止的原因,

因为穆圣本人就是这么做的。

迎娶白富美后,穆罕默德有钱又有闲了,

再也不用为生计操劳了,有大把的时间思考人生了,

伊斯兰教就这么创立了。

以下内容部分来自伊斯兰教神话,真实性见仁见智。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

有一次在麦加希拉山洞里冥想。

这时,天使加百列突然向他显现,

并对他宣读了一本叫做《古兰经》的人间真理。

加百列告诉穆罕默德,

他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

他有责任向世人传达来自真主的启示。

《古兰经》此后被奉为伊斯兰教中最重要的经典。

因为穆罕默德并不识字,

所以后世流传的《古兰经》其实由他口述,

由弟子记录,最终汇编而成的。

其内容除了包含真主创世论、末日论、以及先知故事外,

还有大量篇幅是用来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的。

同其他宗教一样,伊斯兰教也重视信徒的精神生活,

也把人的最高追求和最终归宿置于来世,

但伊斯兰教并不是禁欲主义的宗教,

它并不要求信徒因为信仰来世而否定今生。

相反,伊斯兰教鼓励信徒享受真主安拉赐予他们的物质生活,

如妻子儿女、金银宝藏、骏马牲畜、庄稼等等。

同时,伊斯兰教又强调,

一个人能否获得后世的永恒幸福,

关键不在于他今世占有多少财富,

而是取决于他是否信道守法。

可以说《古兰经》构建的是一个以公平交易、

信守契约为基础的商业体系和社会制度。

在经商之路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穆罕默德,

极具洞察人心的能力,他深知想要树立秩序,

跟世代以游牧为生的野蛮阿拉伯人讲什么经济学大道理是完全行不通的,

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信仰的力量。

但从零建立一套神话体系,难度又太大,

聪明的穆罕默德就在犹太教和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伊斯兰教。

与创立教的拿撒勒人耶稣不同的是,

穆罕默德一再强调自己并不具备神性,

他只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先知,是一个凡人。

这就导致我在做这期视频的时候,都很难找到穆罕默德的画像,

因为在穆斯林心中,把先知的形象具现在纸上会诱导人们崇拜凡人,

进而影响真主安拉的地位。

我们知道伊斯兰教有很多先知,但穆罕默德地位特殊,

因为他是最后一位先知,拥有「众先知的封印」的头衔,

这就堵死了之后再有先知跳出来,

以伊斯兰教为基础创立其他宗教的可能性。

这招可谓绝妙。

在穆圣之前还有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等先知,

分别对应着教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

虽然我这样对比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兰经》和《圣经》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圣经中的亚当和古兰经中的阿丹都是神创造的第一个男人。

夏娃和哈娃也都是神用第一个男的肋骨造的第一个女人。

《圣经》中,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

《古兰经》中则称易卜拉辛为「众人的师表」。

易卜拉欣的长子叫易斯马仪,圣经中的名字是「以实玛利」,

他被奉为阿拉伯人的祖先。

易卜拉欣的次子叫易斯哈格,圣经中的名字是「以撒」,

他被奉为以色列人,也就是犹太人人的祖先。

《古兰经》和《圣经》当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比如说《古兰经》中的尔撒(耶稣)并不是上帝之子,

他只是众多先知中的一位。

尔撒也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安拉已经把他接到了天堂。

与此同时,伊斯兰教还强调,

安拉不需要任何人以流血、献身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和他人的罪。

只要一个人能够真正悔改,并控制自己不再重犯,

宽恕的大门永远在他面前敞开着。

关于《古兰经》与《圣经》二者之间的相似与分歧之处,

穆斯林并不认为《古兰经》抄袭了《圣经》,

而是一再重申多年来教和犹太教改动了神的启示。

说回穆圣,公元610年,40岁的他绝对想不到,

一次山洞冥想会奠定他日后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基础。

席卷半岛的号角

山洞中得到真主的启示后,穆罕默德把这段经历告诉了身边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他是疯了,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相信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穆罕默德的追随者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是商人子弟。

因为《古兰经》赋予了商人崇高而神圣的地位,

穆罕默德曾经说「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赖的奴仆」,

可以说伊斯兰教的诞生就源于商业,也服务于商业。

随着势力的壮大,伊斯兰教触动了麦加贵族和多神教徒的利益。

当时的卡巴天房里还供奉着360多座多神教偶像,

麦加贵族利用阿拉伯人的多神崇拜,大肆敛财。

一神论的伊斯兰教显然挡住了他们的财路,

大批穆斯林遭到疯狂的迫害。

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些穆斯林认为这是真主的考验,

但有些则表现出了焦虑和彷徨。

眼看众人信心动摇,关键时刻,先知穆罕默德显示了夜行登霄的神迹。

根据古兰经的记载,公元621年7月27日夜晚,

真主让天使加百列带着神兽布拉克来到麦加迎接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骑着神兽,在天使的陪同下,

瞬间移动到了耶路撒冷远寺,这一过程便是「夜行」。

随后,穆罕默德从远寺,骑神兽一层层升至七重天,

在此过程中见到了前辈先知穆撒,

目睹了天堂和火狱,最后看见了真主。

真主告诉他,只要每天虔诚礼拜,我必将引领大家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黎明时分,穆罕默德重返麦加,这一过程是谓「登霄」。

夜行登霄的神迹让伊斯兰教顺利度过了危难时刻。

公元622年,麦加贵族们决定刺杀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在追随者的建议下,迁往距离麦加320公里远的麦地那。

彼时的麦地那刚刚结束了一场内战,

人们渴望秩序的建立,对穆罕默德到来夹道欢迎,

希望穆罕默德可以统一他们,避免内战的再次发生。

就这样,穆斯林的第一个根据地出现了。

穆罕默德迁至麦地那后,麦加贵族对伊斯兰教的发展深恶痛绝,频频滋事。

公元625年3月,麦加贵族军队3000人攻打麦地那。

穆罕默德亲率1000人出城迎敌。

两军在伍侯德山谷交战。

此次战役双方虽然打成了平手,

但穆斯林军队伤亡70多人,穆罕默德也受了伤。

公元627年3月,麦加贵族经两年准备,在犹太部落的支持下,

组建了万人大军,再次进犯麦地那。

在一个月的据城坚守后,

穆罕默德虽然最终击退了麦加贵族军队,

但也意识到,想要巩固提高穆斯林军的战斗力,

就必须征服麦地那周围各部落。

公元628年,穆罕默德攻克了海巴尔城等犹太部落。

随后,开始向巴勒斯坦、叙利亚方向扩张穆斯林势力。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军1万余人向麦加进军。

穆斯林将士斗志昂扬,声威大震,麦加贵族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麦加成了一座空城,穆斯林军和平进入麦加城。

进城后,穆罕默德只处决了少数极端仇视并残害穆斯林的顽固分子,

随后带领信徒清除了卡巴天房殿内的360余座多神教偶像。

穆罕默德在迁往麦地那后的10年里,

以「」的名义,先后作战65次,其中亲自带兵出征达27次,

他宗教革命的号角响彻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从这种角度来看,穆罕默德不只是一位先知,还是军事领袖。

同一年,穆罕默德带领大批追随者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麦加朝觐,

这是第一次仅有穆斯林参加的朝觐。

夜行登霄的神迹后,耶路撒冷一度被定为穆斯林礼拜的朝向。

直到公元623年,穆罕默德将礼拜的朝向修正为了麦加克尔白。

公元629年,穆罕默德宣布朝觐麦加是穆斯林的天命,

每位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觐一次。

视频的开头我们提到说,朝觐意义是为了纪念真主对易卜拉欣一家的考验。

很久很久以前,易卜拉欣一直苦恼膝下无子女,

真主许诺,会让易卜拉欣的妻子萨拉为他生下孩子。

但等了很久,萨拉的肚子还是没有动静。

于是,在萨拉的建议下,易卜拉欣纳了萨拉的女仆哈哲尔为妾,

哈哲尔很快为易卜拉欣生下了长子易斯马仪。

好事成双,不久后,萨拉也如真主所说,

为易卜拉欣生下了次子易斯哈格。

但妻和妾却在这个时候闹了矛盾,

易卜拉欣只能将哈哲尔母子驱逐,留在了一处荒凉的山谷。

哈哲尔为救快渴死的儿子易斯马仪,

来回七次奔走于萨法(Al-Safa)和麦尔瓦(Al-Marwah)山之间,

最终真主指引哈哲尔找到了一眼甘甜的泉水,这就是渗渗泉。

朝觐中的「两山奔走」仪式象征的就是这一事件。

10年后,易卜拉欣再次找到了哈哲尔母子,

可真主却让易卜拉欣献祭长子易斯马仪。

易卜拉欣把真主的命令告诉了儿子,

易斯马仪跟父亲说,不要迟疑,只管听从真主的命令就是了。

在献祭的路上,撒旦试图诱惑他们,

易卜拉欣和易斯马仪丢掷石块,驱赶撒旦。

这就是朝觐中「投石驱邪」的意义。

撒旦失算,转而骚扰易斯马仪的母亲哈哲尔,

告诉她,她而儿子即将被献祭。

哈哲尔却说「如果这是真主的意志,那就让这意志贯彻吧!」

易卜拉欣等人的信心使撒旦无法得逞,通过了真主的考验。

最终,天使指示易卜拉欣用羔羊代替儿子成为祭品。

这就是朝觐中「宰牲」的仪式。

易卜拉欣对真主的信心在《古兰经》里被称作「易卜拉欣的道路」。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的麦加朝觐也被称为「告别朝觐」。

因为此后不久,穆罕默德便持续高烧,

最终在632年6月7日,病逝在他妻子阿伊莎(Aisha)的家中。

帝国的繁荣与消亡

穆罕穆德归真之前,并没有指定他的合法继承人,这事儿就有点麻烦了。

彼时,伊斯兰信众已控制了阿拉伯半岛上的绝大多数大城市,

剩下的就只是一些人烟稀少的戈壁沙漠地区了。

阿拉伯帝国初现雏形。

此时,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继任者,帝国将瞬间崩塌。

接下来就爆发了刚才我们提到的

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哈里发之争。

哈里发的意思是「继承者」,

在这里指的是先知穆圣的继承人。

哈里发既是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也是所有穆斯林的精神领袖。

最终,通过选举,四位哈里发在公元632年至661年的30年间,相继执掌阿拉伯帝国。

这一时期也被「正统哈里发时期」(Rashidun Caliphate),

在这30年间,伊斯兰势力发展迅速。

他们以阿拉伯半岛为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向北发展至亚美尼亚王国地区,

向西发展到了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

向东吞掉了几乎所有的波斯帝国原来的土地。

正统哈里发时期过后,

阿拉伯帝国又经历了倭马亚王朝时期(661年—750年)

和阿拔斯王朝时期(750年—1258年)。

巅峰时的国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340万平方公里,

是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

到了13世纪初,强大的蒙古帝国开始崛起。

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冲入西亚大地。

125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

1258年,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被摧毁,标志着阿拉伯帝国的消亡。

如今,帝国虽然不复存在,

但留下了全世界18亿的伊斯兰教信徒。

每年到麦加朝觐的人数也呈指数级增长。

1920年的朝觐人数只有5万8000多人,

2012年已经增长到了史无前例的312万。

如此大的人流量使麦加大清真寺不堪重负。

为方便管理,沙特阿拉伯政府只能针对各国穆斯林人口

制定相应的朝圣配额,同时不断扩建大清真寺。

如今的禁寺已经是一个四层建筑,绕行天房可以在任何一层进行。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

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动每年为沙特阿拉伯带来超过120亿美元收入,

占非石油GDP的20%和总GDP的7%。

庞大的客流量,还创造了数不清的就业机会。

禁寺内的所有设施每天要清洁4次,

每次有1800名工作人员同时参与。

用于礼拜时跪坐的地毯就有4万条,

连起来比麦加到吉达的距离还要长。

养护这些地毯,需要用到专门的机器,

先除尘,再清洗,随后甩干、晾晒,喷洒玫瑰香水,

最后储存起来,以便调换。

除此之外,正朝期间,为了保证信徒们的吃喝供应,

禁寺每天要提供400万份餐食、

100万枚无核椰枣,在寺内外分发。

还需要准备2.5万桶渗渗泉水,供朝觐者取用。

也难怪当地有句名言:麦加人不营生,只服务朝觐者。

穆罕默德可能没有想到,他的一次示范,

会在1400年后形成一条完整的朝觐产业链,

也给麦加带来了源源不尽的财富。

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

伊斯兰教的诞生和发展,与其他二大宗教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不管是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

诞生之初都给了底层百姓一个精神支柱,来撑起他们苦难的人生。

但此后教和佛教得以发展壮大,离不开统治阶级的推波助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和佛教已经成为了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然而,伊斯兰教则有所不同,

穆罕默德是用宗教信仰这把星星之火,

铸造了强盛一时阿拉伯帝国。

就像是先写了软件,再给软件配一个壳,打造硬件。

从非穆斯林的角度来看,

《古兰经》绝对是穆罕默德毕生智慧的结晶,

它规范了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里面记载的500多条法条,

涵盖了西方法学的各个范畴,

包括伦理、刑法、商贸、家事、继承、战争规则等等。

这就使得伊斯兰教不仅具有宗教属性,

还同时具有了「准政治组织」的特性。

伊斯兰教就好像苹果OS系统一样,完全封闭,但清晰明了,

只要一本《可兰经》在手,哪怕只剩下几个传教士,

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一个处于低文明程度的族群瞬间拉升到先进水平,

建立起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社会体系。

这也是伊斯兰教传播迅速,稳居「三大宗教之一」宝座的原因。

然而,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却与当今复杂的世界格局格格不入。

二战结束后,原教旨主义在伊斯兰世界快速传播,其核心思路很简单:

「我们把自己的代码塞进你们的系统里面根本跑不动,

还是闭源大法好,我们不跟你们玩了!」

什么叫原教旨,

就是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一千多年前的原话和最原始版的《古兰经》,一个字都不能改。

原教旨主义者认为伊斯兰教教义

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中极少数的极端分子为迫使大多数人站到自己这边,

不惜发动恐怖袭击伤害平民,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还美其名曰,说这是「」。

但的原意是为了真主的意志而奋斗,并不鼓励杀戮。

《古兰经》第5章第32节中说

「枉杀一人如杀众世人,救活一人如拯救全人类。」

先知穆罕默德也说过:安拉末日审判之时,第一件事就是审命案。

如今因为极少数的极端分子,全世界的穆斯林都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正如已故「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所说:

伊斯兰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当前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却是个问题。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复古派和现代派之间的斗争,

复古派希望伊斯兰教能回到11世纪的模样,

而现代派则希望看到一个拥抱21世纪的现代化的伊斯兰教。

大部分穆斯林与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没有关系。

然而,好战的极端组织却绑架了伊斯兰,

使之成为自己的驱动力,并恶意曲解了伊斯兰教教义。

想要阻止恐怖组织继续扩大,彻底解决恐怖主义的问题,

需要我们善意、宽容地对待非极端主义穆斯林,

让他们感到被包容、被接纳,

这样他们才能在与极端分子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占据上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