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是什么时间(辛巳时是什么时间,几点钟)

万物皆甜 2023-06-02 16:54:11 网络

长安十二时辰,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时候?

最近热播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据说服装道具、配乐、摄影、打光、整片电影质感都绝了,开头的一镜到底真是盛世长安啊!剧组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用心,李必头上道家芙蓉冠子午簪的特色插法等。

剧情简介

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全篇运用了创新的探案剧集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长安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在展现跌宕紧凑的故事架构、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脑洞大开的细节设计同时,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价值。

十二时辰共24小时,共有48集来反映各方面细节,表现主角李必,张小敬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问题来了,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是现在的什么时候?大家能说出几个……

时辰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十二时辰对应现在分别是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为15分钟。

天干地支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甲子

六十年,也称一个甲子。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我们在知道其中一个干支年代是公元纪元的年份,就能推算其他干支年代,比如可以推算出辛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这些大事分别发生于公元1861年,1894年,1911年。

古代的更

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五更为止,每更2小时。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中国首次核试验起爆日期如何决定?这些故事鲜为人知

1964年10月11日凌晨,一封密件被急匆匆地送到了北京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虽已忙碌了一整天,周恩来总理还是快速地审看了这份信件,并马上写信给主席。

之后,周恩来总理又写了一封信,郑重叮嘱道“你们来往电话均须通过保密设备以暗语进行。”

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让周恩来总理如此谨慎呢?

图:周恩来总理办公桌

20世纪50年代初,新生的中国,一直被笼罩在核威胁与核讹诈的阴云中。1955年1月15日,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从这一天起,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武器的艰巨而伟大的历史征程。

周恩来总理谨慎交代的,正是当时国家最高机密之一:中国首次核试验起爆时间!当时,周恩来总理连夜批示后,还曾亲笔写了一封秘密短笺。

短笺里提到:核试验的起爆日期和时间均由“气象情况”所决定,为什么“气象情况”会成为核爆炸时间的决定性因素?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王国元,是当年最早一批进入罗布泊腹地开展工作的战士之一。

王宇

王国元之子

我父亲是空军的地勤人员,一开始他是在福建这边服役的,后来因为要保障咱们核试验的成功,需要抽调这样的一些人员去参与建设一个气象站,通过保障气象这一块,来保障我们核试验。

图:《为了那一天》 王国元手稿

1960年11月,一辆苏联生产的嘎斯车载着王国元等10名气象战士,在沙漠中一连奔跑了十几个小时,他们正在大漠里寻找的,是一处标有ⅢB一57编码的木桩。在这个木桩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荒漠,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气象站呢?

方宗义

核试验亲历者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原副主任

罗布泊我们都知道是位于我们国家新疆南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它的北边是天山,它的西边是昆仑山,南边是青藏高原,向东开的就是河西走廊的一个口子。所以没有气象记录,没有气象站,连人的观测经验都没有,因为那个地方就荒无人烟的,所以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战士们苦战两天后,终于在罗布泊的荒原上,建成了离核试验中心仅有5公里的气象站——阳平里气象站。

1960年11月12日8时,罗布泊试验场区诞生了有史以来第一份气象资料。

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用的102米高的铁塔

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1964年春,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现场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此时基地气象室虽然已经积累了大量天气资料,但是对于当时基地年轻的气象预报队伍来说,想要做出精准的、符合核试验要求的天气预报,简直难如登天。究竟该如何解决气象预报人才缺乏的难题呢?

图:顾震潮

1964年6月的一天,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气象专家顾震潮在辗转了火车、汽车,连续奔波数日后,终于抵达了核试验基地。

顾先生是我们国家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他把我们国家一套天气分析预报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建立起来了。

顾震潮的到来,不仅解决了核试验基地气象室天气预报人才短缺的难题,还帮助他们建立了符合当地情况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这对完成核试验气象保障任务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目前公开的,关于顾震潮在核试验基地的珍贵画面。顾震潮正在和基地人员一起会商,他还不时地认真记录笔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但是通过这段珍贵画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核试验基地的气象人员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这样不为人知的秘密会商,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能力,为终极任务的到来做好万全准备。

1964年9月下旬,中央专委会根据主席的指示,确定要在国庆后炸响原子弹。眼下,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便是:原子弹究竟要在什么时候炸响呢?

王庚辰

核试验亲历者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这个气象保障,它可以说是最后决定核试验,它的试验日期和试验具体时间的一个首要条件。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场欢声雷动。核爆之时的气象条件完全符合所有要求,天气预报十分精准。

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验,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再到如今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卫星等的成功升空,气象工作一直以来深耕幕后,默默地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CCTV国家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