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最新)

陈情匿旧酒 2023-06-08 04:43:10 互联网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排第一,第二是谁?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排第一,第二是谁?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经历了对抗,纷争,融合,兼并,逐渐形成今天的56个民族。各民族不是独立存在,民族间都有联姻,相互密切相连,血浓于水,才得以形成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壮族的人口数约1900万人,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约1000万人。因此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排第一,满族排第二。

中国古代有两个大一统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满族(以前叫女真族)建立了清朝。

满族在明末时期叫女真族,1635年皇太极废除了“女真”称呼,改名满洲。

满族的来源?

女真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教流域,后来被崛起的契丹人打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才建立金国。

其实古代中国对于民族概念不是很清晰,而且很多时候战乱频发,导致各个部落之间融合和兼并,使得不同游牧民族在不同朝代的称呼也不一样。

古代历史书上出现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这些所指的都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东北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也就是通古斯语的统称。这些都是女真族的祖先,而女真族也是由各个游牧民族融合混杂而逐渐形成的。

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后,女真族受到压迫,人群分布就更加广阔了。基本上整个东北和外东北都有女真族的足迹。

女真族内部还分为生和熟两拨女真族,熟女真就是编入契丹户籍的女真族,除此之外都是生女真。

满族民族文化

语言和文字

满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满语隶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满语支。

满族文字创立在16世纪末,宋、时代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文字从汉语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目前已失传。

后来努尔哈赤统治东北各部落,借助蒙古文字形成一种新的原始“满文字”,后来在满文字母上面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满文。目前东北地区留居着旗人后裔,语言上都掺和了当地的方言。

随着历史的变迁,满语文已处于濒危的窘境,如若不加以保护,对于文化传承将是个巨大的损失。

注:当时中俄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满文版,并没有汉文版。

姓氏

满族有八大显赫姓氏,分别是佟佳氏,氏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钴禄氏。

因为当时复杂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都改成佟、关、马、索、赫、富、那、郎的汉姓,经过多年的的变迁,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

服饰组成

清军入关后,强行男子留辫子于脑后,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族的共同发式。

男子的袍侧开叉,腰束衣带,便于骑射。女人穿宽大的旗袍,长及脚面,服饰四季皆宜。

满族的传统服饰也称为旗装。富人穿麻布制的衣服,穷人用狍鹿皮制为衣。辽沈地区,贵族富人会穿绸缎,平民则穿布衣服,服饰也等级化了。

除了服饰外,另外还有独特的帽饰,服饰,鞋饰,配饰等等。

服饰穿着体现了阶级化,满族人保留自己传统的同时,也开始融合一些汉族文化。

饮食

影视剧中大家都听过“满汉全席”,这是满汉饮食文化交融的产物,并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其材料很多来源于东北农作物和动物,乾隆时期就定型流传了二百余年。

满族食品也极具特色,今天我们吃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都跟满族饮食有很大的渊源。

注:满汉全席源于清廷,康熙66岁大寿的宴席。

满族对中国的贡献

清朝时期确定了祖国的东北边疆,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

近百年间,中国签下唯一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保卫了祖国,捍卫了东北边疆。

八旗兵东讨西伐,南至曾母暗沙,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西至巴尔喀什湖,祖国空前统一,领土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大)。

北京定为政治中心和首都

最早女真族建立金国并建都北京,又名燕京,中都。后来的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相继建都于此,把北京定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

维护民族统一和文化

满族入主中原后,很好处理了民族关系,皇帝还热心学习汉族文化,保留了很多历史文化传统。满族尊重知识,还创作了很多文化史册。《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都是清朝留下的时代文化财富,保存下来的满文史料也十分丰富。

统一了语言,奠定了普通话(北京话)

满族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人交往时,发现中原方言很多,言语不通带来了日常的不便。

满族人一方面学习汉语,一方面加入自己东北土方言,不断融合兼容,与北京汉族人一起建立了响亮好听的北京话。

清廷为了推广北京话,要求文武百官参见皇帝时都要讲这种话,命名为“官话”,为以后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

中华建立后,先生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满族人民踊跃参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如今满族人口已经分布全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满族人的足迹。

今天满族人与其余民族一同生活在中华大地,彼此和睦相处。我们保留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关注留言,创作不易,感谢大家!

(参考资料:《满族通史》,《清史稿》)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排第一,第二是谁?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排第一,第二是谁?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经历了对抗,纷争,融合,兼并,逐渐形成今天的56个民族。各民族不是独立存在,民族间都有联姻,相互密切相连,血浓于水,才得以形成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壮族的人口数约1900万人,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约1000万人。因此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排第一,满族排第二。

中国古代有两个大一统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满族(以前叫女真族)建立了清朝。

满族在明末时期叫女真族,1635年皇太极废除了“女真”称呼,改名满洲。

满族的来源?

女真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教流域,后来被崛起的契丹人打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才建立金国。

其实古代中国对于民族概念不是很清晰,而且很多时候战乱频发,导致各个部落之间融合和兼并,使得不同游牧民族在不同朝代的称呼也不一样。

古代历史书上出现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这些所指的都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东北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也就是通古斯语的统称。这些都是女真族的祖先,而女真族也是由各个游牧民族融合混杂而逐渐形成的。

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后,女真族受到压迫,人群分布就更加广阔了。基本上整个东北和外东北都有女真族的足迹。

女真族内部还分为生和熟两拨女真族,熟女真就是编入契丹户籍的女真族,除此之外都是生女真。

满族民族文化

语言和文字

满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满语隶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满语支。

满族文字创立在16世纪末,宋、时代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文字从汉语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目前已失传。

后来努尔哈赤统治东北各部落,借助蒙古文字形成一种新的原始“满文字”,后来在满文字母上面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满文。目前东北地区留居着旗人后裔,语言上都掺和了当地的方言。

随着历史的变迁,满语文已处于濒危的窘境,如若不加以保护,对于文化传承将是个巨大的损失。

注:当时中俄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满文版,并没有汉文版。

姓氏

满族有八大显赫姓氏,分别是佟佳氏,氏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钴禄氏。

因为当时复杂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都改成佟、关、马、索、赫、富、那、郎的汉姓,经过多年的的变迁,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

服饰组成

清军入关后,强行男子留辫子于脑后,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族的共同发式。

男子的袍侧开叉,腰束衣带,便于骑射。女人穿宽大的旗袍,长及脚面,服饰四季皆宜。

满族的传统服饰也称为旗装。富人穿麻布制的衣服,穷人用狍鹿皮制为衣。辽沈地区,贵族富人会穿绸缎,平民则穿布衣服,服饰也等级化了。

除了服饰外,另外还有独特的帽饰,服饰,鞋饰,配饰等等。

服饰穿着体现了阶级化,满族人保留自己传统的同时,也开始融合一些汉族文化。

饮食

影视剧中大家都听过“满汉全席”,这是满汉饮食文化交融的产物,并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其材料很多来源于东北农作物和动物,乾隆时期就定型流传了二百余年。

满族食品也极具特色,今天我们吃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都跟满族饮食有很大的渊源。

注:满汉全席源于清廷,康熙66岁大寿的宴席。

满族对中国的贡献

清朝时期确定了祖国的东北边疆,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

近百年间,中国签下唯一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保卫了祖国,捍卫了东北边疆。

八旗兵东讨西伐,南至曾母暗沙,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西至巴尔喀什湖,祖国空前统一,领土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大)。

北京定为政治中心和首都

最早女真族建立金国并建都北京,又名燕京,中都。后来的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相继建都于此,把北京定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

维护民族统一和文化

满族入主中原后,很好处理了民族关系,皇帝还热心学习汉族文化,保留了很多历史文化传统。满族尊重知识,还创作了很多文化史册。《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都是清朝留下的时代文化财富,保存下来的满文史料也十分丰富。

统一了语言,奠定了普通话(北京话)

满族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人交往时,发现中原方言很多,言语不通带来了日常的不便。

满族人一方面学习汉语,一方面加入自己东北土方言,不断融合兼容,与北京汉族人一起建立了响亮好听的北京话。

清廷为了推广北京话,要求文武百官参见皇帝时都要讲这种话,命名为“官话”,为以后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

中华建立后,先生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满族人民踊跃参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如今满族人口已经分布全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满族人的足迹。

今天满族人与其余民族一同生活在中华大地,彼此和睦相处。我们保留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关注留言,创作不易,感谢大家!

(参考资料:《满族通史》,《清史稿》)

关于云南30个冷知识,带你了解真实的云南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每年的游客众多。

1、保山的方言跟南京话很相似。

2、云南的鲜花是可以用来做菜的,比如金雀花煎土鸡蛋,棠梨花炒酸菜,棕包花炒腊肉,攀枝花炖牛鞭等等。

3、在古代时大象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河南河北,岭南巴蜀云南等地都有踪迹,不过现在只有云南有野生大象。

4、昆明话中的“炸钱”就是把整钱换成零钱。不说“一辆车”而是说“一张车”。

5、泸沽湖其实并不是云南独有的,而是云南四川共有的,云南境内只有泸沽湖三分之一左右的面积,四川那边占的区域更大。

6、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这里还有个云南民族博物馆是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主要收藏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物品。

7、云南省最大的侨乡是保山市,这里的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8、古滇国的中心是昆明,南诏国的中心是大理。

9、云南这里是中南半岛众多河流的上游或者源头,比如流往越南的红河,还有湄公河,流经缅甸南北的伊洛瓦底江。

10、云南在中国历史中最早记载是周朝,周朝时期这里被称为“百濮之国”因为有很多的部落。战国时期楚国大将楚庄王的后裔庄蹻领兵来到滇池地区,后来秦国攻打楚国导致他无法回去了,便在这里称王建立了滇国。庄蹻就是第一个开发云南的内陆人。

11、8亿年前云南是埋藏在深海里的,后来随着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云南随着喜马拉雅上升,同时也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切割,形成了三江并流的情形。

12、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其中锗、铟为主的稀散金属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位,这里发掘的矿产资源就有148种,而全国有162种。

13、云南人吃辣的本领也不弱,当地也爱把昆虫当菜吃,油炸蚂蚱,虾巴虫,炸竹虫,炸蝎子当下酒菜很常见。

14、云南大理有“风花雪月”四大景观,也就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15、云南的月饼有火腿馅的,也有各种各样鲜花馅的。只要不是有虫子馅的都可以接受。

16、昭通这里的烧烤小串很出名,5串10串别想吃饱,最低50串。这里的丑苹果也很出名。

17、保山比昆明更适合春城这个称号,因为这里常年平均气温在14~17度,算是春城中的春城。

18、云南人说的“老实”可不是说你这个人很诚实,而是有“很,非常”的意思,老实恼火了就是非常恼火了的意思。

19、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中华小当家》里面小当家的妈妈是云南芒市人。

20、云南的建水朝阳楼其实是北京的原型建筑。建水文庙也是在中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是全国第二大文庙。

21、曲靖市富源县被称为“八宝之乡”,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蕴藏了煤、萤石,硫磺,铜,钨,锑、盐以及雄黄等矿产资源。这里的煤炭资源更是多,是我国西南最大的产煤地区。

22、云南腾冲的温泉数量是最多的,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温泉,非常适合度假泡温泉。

23、云南抚仙湖最深为155米,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仅次于长白山天池。

24、云南没有车牌号“云B”,因为东川市已经变成了昆明的东川区。

25、云南也是有臭豆腐的,不过这里的是白色的,发源于建水这个地方,所以叫“建水豆腐”。

26、普洱的江城县,一省跨三国,地处中国、老挝、越南边界。

27、玉溪几乎每年都会有花灯节和米线节。

28、在云南这个“操”经常闹出不少笑话,其实是把“骂,批评”说成“操”。吃饭为“干饭,甩饭”。

29、中国的原生孔雀是绿孔雀,现在已经极度濒危只剩几百只了,而动物园那些常见的是蓝孔雀。

30、云南这里盛产咖啡,我国的咖啡基本都是来自这里的。而1904年时一个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云南宾川县传教,他非常喜欢喝咖啡,于是将越南邦美蜀的咖啡苗种植在了朱苦拉教堂的后墙。这是中国引种的第一株咖啡树。

越南面积不大,却拥有54个民族,还把中国汉族分成了三个民族

翻开亚洲民族分布地图,人们会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面积仅仅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2个江西省)的东南亚国家越南竟然足足拥有恐怖的54个民族。

要知道,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宽大领土也不过才56个官方认定的民族,一个面积才中国三十分之一、人口不到一亿的国家是如何在民族数量上做到和我国几乎并驾齐驱的?

这其中有什么独特的秘密吗?越南人和中国的民族划分有什么区别?

越南民族划分 54个民族从何而来

越南是一个领土意义上的中等国家,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同时又是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绝对意义上的“大国”。

在这1亿多人口当中,位居主体的京族以8000多万人的巨大体量占据了越南人口的八成以上,正如我国主体汉族一样。

其他民族的人数则大不相同,既有岱依族、泰族、芒族这样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少数民族,也有人口连1000人都达不到的袖珍民族——西拉族、布标族等。

虽说越南民族数量众多,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民族的名称却直到现代才定了下来。

由于现代越南建国较晚,二战结束后才从法国手中独立出来,在上世纪60、70年代又同美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南北越南各自陷入战火当中,国家难以抽出足够资源对全国进行完整的民族统计。

故而不同于我国早早地确立了56个民族划分,越南直到1970年之前对于民族识别还处在一种混乱模糊的状态当中。

各大学者对于民族如何划分争论不休,从50多个民族乃至于120多个民族划分的提法都有人提出。

越战胜利完成全国统一之后,该国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方便统计调查全国民族的时机。

河内政府派遣专家前往刚收复不久的南方地区进行田野乡村民族调查,与北方的调查结果相互对照比较。

最终在1979年由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宄所对外公布了53个少数民族名称,加上主体民族京族就成了54个民族。

人数最多的京族暂且不论,光是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袖珍型民族数量就达到五个,至于人数为10万以下的小民族多达33人。

这些民族的名字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充满了陌生之感,诸如岱、侬、泰、泐、巴天、拉基、布标、倮倮、普拉、艾、莽、贡、克木、占等民族名字闻所未闻。

不过如果认真考究这些越南人数稀少的偏僻民族来源,那么就会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中越两国边境民族里面同根同源的比例相当高。

这些陌生的越南民族背后往往在中国这边有一个让国人极其熟悉的名字。

山水相连,中越民族大多同根同源

说起越南54个民族的起源、发展那就一点也离不开中国方面的资料。

自秦朝到五代十国,中国在越南北部实施了1000多年的有效管制,乃至于到明朝永乐年间仍愿意管制此地。

中国儒家文明通过在越南设立的一系列行政机构而在当地传播开来,汉字、诗歌礼乐、科学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

外加每逢战乱总有北方中原士大夫寻求避祸而南下越南生活,这就造成了越南民族的性格、文化打上了华夏文明的深刻烙印。

到了宋朝以后,越南人甚至反客为主,认为自己比起北面的强邻更有资格称为“中国”,将中原王朝称呼为“明国”、“北朝”,自己则以天下之中自居。

再从血缘上看,吸收了华夏移民的越南人与中国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以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来分析,国内学者李谷从千年来华夏进入越南的移民分析推断,当今京族可以说是中国汉人与越南本地土著的融合体。

至于其他少数民族的相似性恐怕比起京族和汉族的区别还要小得多。

以越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岱依族(180多万人)和另一支侬族(人数108万人)为例:

不管是语言形式、发音、词汇还是饮食习俗、建筑形式都可以看到岱依族、侬族与壮族之间极其相似的特点。

这三个民族都习惯耕田的生活,将美味可口的“五色糯米饭”当做本民族最具特色的食物,认为这种食物有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他们都崇尚黑色服饰,认为黑色更有利于防止自己在田间耕作时遭到蚊虫叮咬。

越南历史学大家陶维英通过长期考察而认定:“中国广西的僮(壮)族和越南越北自治区的岱依人都是西瓯人的后裔。”

按照相关考古、史书资料,岱依族就是公元3、4世纪左右中国广西境内的壮族开始陆续移居到越南北部形成的,侬族则是晚至19世纪初期以后才进入越南的壮人。

从侬族几大支系的自我命名来看,也可以看到确切无误的来源于广西的证据。

例如从龙英州(广西天等县龙茗乡) 迁入越南的叫英侬;

从结安州迁入越南的叫安侬;

从万承州(今大新县龙门乡) 迁入越南的叫万承侬 ;

从富州(今云南省富宁县) 迁入越南的叫富侬······

此外,越南拉基族也和壮族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拉基人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因部落贫困而向外迁居。

据当地传说,拉基先民见一群蜜蜂飞向一个地方采蜜,便在蜜蜂指引下来到了越南的一块土地世代耕种。

可以这样形容,壮族就是一个家族留守本家的长子,侬族、岱依族、拉基族等则是从家里分家到附近其他地方定居的兄弟姐妹。

无独有偶,按照上述方式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多个越南民族实为中国境内的一种民族的结论。

中国彝族到了越南变成了彝和夫拉两个民族;

中国布依族到了越南成为了布依和热依两个民族;

中国哈尼族在越南分为哈尼、西拉、贡三个民族。

按照我们常见的民族划分方法,既然拥有相似的历史记忆、文化习俗、语言,那么为什么越南不把这些不同族群合并为同一个民族呢?

化简为繁 vs化繁为简,越南独特的民族划分规则

仔细考察容易发现,越南人划分民族更加注重化简为繁,在民族细分上下足了功夫,所以民族越划分越多。

反观中国在划分民族时更加注意合并归类,尽可能将彼此文化习俗相近、历史渊源同出一脉的部落划归到同一个民族当中。

有时候就算一个民族认为自己是一个完全有别于官方认证的新民族,官方亦出于简化的需要而不把它单独拉出来算一个新民族。

以著名的傣族为例,这个民族在中国境内分布有115万人之多,到越南境内的傣族如果按照中国标准足足分布有150万人。

可越南却不怕繁琐,尽管在语言上有着70%以上的相似度、风俗基本相似,越南仍将傣族拆分为泰族和泐族。

按照越南人的调查,泐族原意为“掉队的傣人”,据该族群老人口耳相传的说法,傣族祖先迁移路经中国云南之时,其中一队意外掉队,就此在当地扎根下来,演变成现如今的泐族。

后来在13世纪一部分泐族带着佛教信仰移居到了越南,而另一支较早迁移到越南的傣人尚未来得及接受佛教,还在信奉原始宗教。

中方民族学专家认为,既然这两伙人同样出于傣族,风俗相似,那么就应该统一归并为傣族。

相反,越南人从两个民族信仰的区别、迁移时间先后不同而判定他们属于不同民族。

此外,越南人和中国划定民族的一项主要区别还在于民族自觉意识。

也就是说,一群人就算在文化上和另一群人有着难以分辨的相似性,但只要他们自我认定为一个独特的民族,那么在划分之时越南专家就更加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单独的民族。

中国人事实上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之初,中国就展开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大普查,让人民自行申报自己所属的民族。

结果这一番调查下来,上报的少数民族数量竟然达到了400个。

要知道,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若是真按照民族自觉意识划分这么数量的民族将会对中国行政区划产生重大影响。

再看越南人自从上世纪70年代就取消了实行20多年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尽皆行省。故而就算是分化再多的民族也不必因此造成行政上的麻烦。

因此在傣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划分问题上,越南就更加看重族群内部的自我定位、认知。

越南人的如意算盘:分而治之

如果说傣族之类的划分方式不同主要在于两国行政区划、历史渊源认定的不同,那么汉族的划分就是越南人纯粹的“阳谋”了。

在中国,讲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的族群基本会被归类到汉族当中,没有人会特意为此多此一举,将讲粤语的人划分为粤族或者把将闽南语的人归为闽族。

越南人却故意将将这三种方言的华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族群:

讲闽南语、潮州话的华族,人口80万人;

讲粤语的山由族,12万人;

讲客家话的艾族人,5000人。

越南人如此将华人细分,明面上的理由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更加细致科学区分不同民族,但背地里打的是分化瓦解在越华裔、加强巩固主体民族地位的作用。

虽说华裔人数远远逊色于越南主体的京人,但这个族群文化水平高、经济力量强、历史上长期对越南经济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当中越两国处在蜜月期时尚可以不予计较,而在中越关系从90年代以来就不温不火的背景来看,这样一个有潜在威胁的少数族裔势必要对其进行分割,才能让越南主体民族感到稍微放心。

再加上历史上中国上千年的统治让越南人本能地拥有对北方大国的恐惧心理,于是毫不意外的是,两个江西省大小的越南就此将民族数量暴增到了54个之多。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也采用越南这般的民族划分方式去进行无限地细分,认真考究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别,那么绝对不止这区区56个民族。

只不过考虑到如此划分实在是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进而造成了民族身份认同的混乱,故而没有继续深入划分下去。

整体上来说越南的民族划分是成功的,除了少数西原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外,全国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信仰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对国家的向心力几十年来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