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意思(颐的意思和含义)

几分真心 2023-08-14 05:11:57 网友整理

说文解字,臣字是什么意思?表示的是奴隶吗

臣,某些专家认为,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隶),这也是新华字典和汉典等字典给出的解释。

我认为这就是瞎扯,首先人在低头时,眼睛根本不是什么竖立的位置,你说侧卧时是竖立的位置我信,但你说什么低头的时候眼睛是竖立的,就是胡扯,低头的时候眼睛怎么就竖立了?这个所谓的本义是男隶也是乱来的,瞎编的,请问哪里表明它表示的是男隶了?参照古代的字典和文言文我没发现有任何地方说明【臣】表示的是男隶。

那么臣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臣】字的象。也就是【臣】像什么东西。(首先说明一下有单人旁的【像】和没有单人旁的【象】有什么区别,人们大多时候用【像】指的是有形的东西,而【象】一般指无形的东西,但是有时候他们也可以通用。)所谓【臣】其实就像是一颗坚硬顽固的石头或是宇宙中黑暗且无比坚硬的黑洞。这就是【臣】字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说的【臣】不仅仅有屈服的意思,还有像石头一样的意志,坚贞不移的意志。因为我们说的石头是坚硬顽固的,那么它就不容易破碎,它代表人的意志是坚定的不会转移的,即【臣】本身就含有忠贞不二,不会同时侍奉两个君主或是两个国家的人才叫做【臣】。在《国语·晋语》说道:事君不贰是谓臣。也就是不会为第二个君主做事的人才叫做臣。这里也体现了这种坚贞而不转移的意志。当然也有奸臣这种说法,但是这并不是臣字的本意,是【臣】字用多了之后产生的普遍用法。

我们可以用其他字去验证一下【臣】字的意思。比如带有【臣】字的【臤】字,【臤】字代表的就是“坚固或者坚硬”,还有繁体字的【堅】字,它也是坚固坚硬的意思,它的本义是什么呢?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土】字,所以它代表了坚固的土,而带有【石】字的【硻】字并不代表什么击石声,因为你敲打不同的石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它实际表示的就是坚硬的石头,或者表示因此而引申出来的坚硬坚定或者是刚强。比如在《集韵》里面说道,硻,苦杏切,音伉,刚也。它击打石头发出来的声音其实没什么关系,除非用做拟声词,但是所谓拟声词实际上和我们现代所说的音译没啥区别,就是没啥意义的翻译。所以这个【硻】指的就是坚硬的石头。而我们五脏之一的【肾】繁体字【腎】,为什么也带有一个【臣】字呢?因为在传统医学上来说,肾的作用就是收藏精华且使骨头坚固的器藏。因为本人不是医生,不能在这里讲太多医学上的东西,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传统医学的书籍,看看肾对应的东西和它的作用。比如它对应的谷物是豆子,而豆子也是非常坚硬的东西,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补肾固肾这种说法,说明肾它是需要坚固的。刚才我们说到了【收藏】,【藏】字也带有【臣】,其实藏也是一种坚固的方法,比如钱你藏起来就不容易被分走,也就是像我们的意志一样,不容易被转移。上面我们还说了,【臣】也像黑洞一样,黑洞总是收藏东西,一般不会吐什么东西出来的,连光都无法逃脱。而在《说文解字注》里面也认为,臣,坚也。

另外,我们如果从【臣】字的读音上去看,【臣】的韵母部分是(en)这个音,这个音可能来源于【艮】卦,【艮】和【臣】的韵母音是一样的。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过,【艮】的意思就是“像根一样”,换句话说就是“根有什么特点就是艮的意思”,比如我们查字典,发现【艮】有几个意思:1,“食物咬不动或者嚼烂”,根不就是不容易咬动的东西吗?2,形容人的性格坦言直率不曲则。实际上这个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说某人很【艮】实际上也是指像根一样硬,不容易摇动,很顽固执拗或者是不易变通。3,代表八卦中的【艮】卦,为山为土,这里并不是说艮既是山又是土,而是想说,【艮】的意思就像山和土一样是很难移动,是不动的状态。如果需要具体的分析过程,前面的章节中也有具体的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所以艮卦的象就是很难移动,顽固执拗执着或是不会变通。但是真正忠心的人有时候不需要变通只需要服从,如同现代我们说的“服从命令就是军人的天职”一样。这恰恰也是【臣】的意思,但是【臣】的意思多了一层阴暗寒冷低调谨慎或是卑微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思呢?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象所衍生出来的意思,比如一般谨慎的人也比较低调比较内敛不张扬亦或是躲在暗处认真观察,又或者是寒冷的东西一般也表现得比较坚硬。所以这种坚定不移,忠心不二,谨慎,又地位卑微的词在皇帝面前使用再合适不过了。当然也有一些不是官员的人其实也可以用它做为谦词自称,比如《史记》中说道,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这里的【臣】其实就是一种谦词。古人很喜欢用一些谦词作为自称,作为谦词的词语还有“在下”,“愚”,“微臣”,“鄙人”,“孤”,“寡人”等等。

还有另外一个同音字【贞】,它的韵母同样是(en),如果说【臣】主要代表人们对于国家或是君主的忠心不二,那么【贞】在古代主要就是代表女人对丈夫的忠心不二。也就是说女人的感情和身体除了丈夫之外,不会分给第二个男人或是不会侍奉第二个男人,所谓的【贞洁】亦是如此。还有【根本】也是(en)这个音,根本的东西其实也是很难动的,比如你除去病的症状容易,但是要去掉病的根本是很难的。再比如【很】字,【很】的本意指的是从根本上的一种行动。比如谨慎的【慎】字,也是(en)这个音。那什么是谨慎呢?就是行为或是思想感情上的认真不乱动,不轻易行动。再如【姫】字,也是(en)的音,它的本义是什么呢?就是坚贞不移的女子,而引申义呢,就是谨慎或是认真。这也符合【艮】的卦象,但是要注意的是普通话的很多(en)音的字实际上并在许多方言中并不是(en)音,也就是并不是普通话所有带有(en)音的字都有“很难动的概念”。

说文解字,臣字是什么意思?表示的是奴隶吗

臣,某些专家认为,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隶),这也是新华字典和汉典等字典给出的解释。

我认为这就是瞎扯,首先人在低头时,眼睛根本不是什么竖立的位置,你说侧卧时是竖立的位置我信,但你说什么低头的时候眼睛是竖立的,就是胡扯,低头的时候眼睛怎么就竖立了?这个所谓的本义是男隶也是乱来的,瞎编的,请问哪里表明它表示的是男隶了?参照古代的字典和文言文我没发现有任何地方说明【臣】表示的是男隶。

那么臣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臣】字的象。也就是【臣】像什么东西。(首先说明一下有单人旁的【像】和没有单人旁的【象】有什么区别,人们大多时候用【像】指的是有形的东西,而【象】一般指无形的东西,但是有时候他们也可以通用。)所谓【臣】其实就像是一颗坚硬顽固的石头或是宇宙中黑暗且无比坚硬的黑洞。这就是【臣】字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说的【臣】不仅仅有屈服的意思,还有像石头一样的意志,坚贞不移的意志。因为我们说的石头是坚硬顽固的,那么它就不容易破碎,它代表人的意志是坚定的不会转移的,即【臣】本身就含有忠贞不二,不会同时侍奉两个君主或是两个国家的人才叫做【臣】。在《国语·晋语》说道:事君不贰是谓臣。也就是不会为第二个君主做事的人才叫做臣。这里也体现了这种坚贞而不转移的意志。当然也有奸臣这种说法,但是这并不是臣字的本意,是【臣】字用多了之后产生的普遍用法。

我们可以用其他字去验证一下【臣】字的意思。比如带有【臣】字的【臤】字,【臤】字代表的就是“坚固或者坚硬”,还有繁体字的【堅】字,它也是坚固坚硬的意思,它的本义是什么呢?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土】字,所以它代表了坚固的土,而带有【石】字的【硻】字并不代表什么击石声,因为你敲打不同的石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它实际表示的就是坚硬的石头,或者表示因此而引申出来的坚硬坚定或者是刚强。比如在《集韵》里面说道,硻,苦杏切,音伉,刚也。它击打石头发出来的声音其实没什么关系,除非用做拟声词,但是所谓拟声词实际上和我们现代所说的音译没啥区别,就是没啥意义的翻译。所以这个【硻】指的就是坚硬的石头。而我们五脏之一的【肾】繁体字【腎】,为什么也带有一个【臣】字呢?因为在传统医学上来说,肾的作用就是收藏精华且使骨头坚固的器藏。因为本人不是医生,不能在这里讲太多医学上的东西,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传统医学的书籍,看看肾对应的东西和它的作用。比如它对应的谷物是豆子,而豆子也是非常坚硬的东西,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补肾固肾这种说法,说明肾它是需要坚固的。刚才我们说到了【收藏】,【藏】字也带有【臣】,其实藏也是一种坚固的方法,比如钱你藏起来就不容易被分走,也就是像我们的意志一样,不容易被转移。上面我们还说了,【臣】也像黑洞一样,黑洞总是收藏东西,一般不会吐什么东西出来的,连光都无法逃脱。而在《说文解字注》里面也认为,臣,坚也。

另外,我们如果从【臣】字的读音上去看,【臣】的韵母部分是(en)这个音,这个音可能来源于【艮】卦,【艮】和【臣】的韵母音是一样的。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过,【艮】的意思就是“像根一样”,换句话说就是“根有什么特点就是艮的意思”,比如我们查字典,发现【艮】有几个意思:1,“食物咬不动或者嚼烂”,根不就是不容易咬动的东西吗?2,形容人的性格坦言直率不曲则。实际上这个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说某人很【艮】实际上也是指像根一样硬,不容易摇动,很顽固执拗或者是不易变通。3,代表八卦中的【艮】卦,为山为土,这里并不是说艮既是山又是土,而是想说,【艮】的意思就像山和土一样是很难移动,是不动的状态。如果需要具体的分析过程,前面的章节中也有具体的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所以艮卦的象就是很难移动,顽固执拗执着或是不会变通。但是真正忠心的人有时候不需要变通只需要服从,如同现代我们说的“服从命令就是军人的天职”一样。这恰恰也是【臣】的意思,但是【臣】的意思多了一层阴暗寒冷低调谨慎或是卑微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思呢?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象所衍生出来的意思,比如一般谨慎的人也比较低调比较内敛不张扬亦或是躲在暗处认真观察,又或者是寒冷的东西一般也表现得比较坚硬。所以这种坚定不移,忠心不二,谨慎,又地位卑微的词在皇帝面前使用再合适不过了。当然也有一些不是官员的人其实也可以用它做为谦词自称,比如《史记》中说道,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这里的【臣】其实就是一种谦词。古人很喜欢用一些谦词作为自称,作为谦词的词语还有“在下”,“愚”,“微臣”,“鄙人”,“孤”,“寡人”等等。

还有另外一个同音字【贞】,它的韵母同样是(en),如果说【臣】主要代表人们对于国家或是君主的忠心不二,那么【贞】在古代主要就是代表女人对丈夫的忠心不二。也就是说女人的感情和身体除了丈夫之外,不会分给第二个男人或是不会侍奉第二个男人,所谓的【贞洁】亦是如此。还有【根本】也是(en)这个音,根本的东西其实也是很难动的,比如你除去病的症状容易,但是要去掉病的根本是很难的。再比如【很】字,【很】的本意指的是从根本上的一种行动。比如谨慎的【慎】字,也是(en)这个音。那什么是谨慎呢?就是行为或是思想感情上的认真不乱动,不轻易行动。再如【姫】字,也是(en)的音,它的本义是什么呢?就是坚贞不移的女子,而引申义呢,就是谨慎或是认真。这也符合【艮】的卦象,但是要注意的是普通话的很多(en)音的字实际上并在许多方言中并不是(en)音,也就是并不是普通话所有带有(en)音的字都有“很难动的概念”。

文言基础知识:程度副词(一)

副词

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范围、时间、否定、语气、程度、情态等,在句中通常作状语,这种词叫副词。和其他虚词相比,副词数量最多。而且,一个副词常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有的既表示程度、又表示语气,有的既表示语气、又表示时间,有的在同一个句子里兼有几种不同的作用。所以同一个副词,有人说是语气副词,有人说是程度或别的什么副词。下边我们把文言的副词分为几组加以讨论。讨论的重点是:古代常用、而现代不用,或者古今都常用、但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的。

(五)程度副词

“殊、最、极、孔、良、甚、少、略、稍、颇、弥、愈、尤、益”等,表示事物性状(或动作)的不同程度,叫“程度副词”。

1.殊、最、极、孔、良、甚

这一组副词表示“高、重”的程度,当“很”讲。如:

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

2.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

——我的孩子舒祺,最小,不成器。

3.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份,那就非常快了。

4.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诗经》上说:“出主意的人太多,因此事情倒办不成。”

“良”用法较为复杂:有时“良”是“很”的意思,有时“良”又当“实在、真的”讲。如:

5.向河立待良久。(少孙:《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向河立着等待了很久。

6.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傅玄:《马钧传》)

一一用人不用他的专长,知道人贤能却不让他在实践中得到考验,实在可惜呀!

7.麑稍大,忘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柳宗元:《临江之麋》)

——小鹿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鹿,认为狗真的是它的朋友。

“甚”现代还用,但古今用法稍有区别:在现代汉语里,“甚”一般只作状语,如“甚好、甚快”——“甚”放在“好、快”的前边,作“好、快”的状语;在文言文里,“甚”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如:

8.甚急!(《史记·鸿门宴》)

——(事情)非常危急!“甚”是“急”的状语。

9.君美甚。(《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非常漂亮。“甚”是“美”的䃼语。

2.少、略、稍、颇

这一组副词一般用来表示“轻微”的程度。“少、略”当“稍微、略微”讲。如:

1.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的怒气稍微消减了些。

2.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稍微知道了些兵法内容,又不肯学到底。

“略”当“稍微”讲,“略无”二字连用,不是“稍微没有”,而是“一点没有”。如“略无阙(缺)处”(《水经注·江水》),是“一点没有中断处”。此外,“略”还表示“大体、粗略”的意思,和“稍微”的意义相近而有所不同。如:

1.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现在大体上算一下我的兵力,也能有九十七万之多。

“稍”不是“稍微”,而是“逐渐、渐渐”。如:

2.稍出近之,憖憖((yin yin)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加着百倍小心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颇”作为程度副词表示两个极端:有时是“微、略微”的意思,和“少、略”同义;有时又当“很”讲,和“殊、甚”同义。如:

1.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我想略微选取一些古礼,和秦朝的礼仪合在一起制成汉仪。

2.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柳宗元:《愚溪诗序》)

一—我虽然不能和世俗同流合污,却很会用笔墨来宽慰自己。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易经》解读:《颐》:慎言节食得颐道

§1.健康、快乐、长寿是人类追求的三大目标,而颐养探讨的就是生命个体如何获得健康、快乐、长寿的要义。颐养不外乎两者,一是颐养自己的德性,一是颐养自己的身体。适中即正,中正原则指颐养道德或身体的规律,具言之是道德修养的规律以及身体康健的规律。道德修养的规律是《大学》所谈论的原则、方法,是学习并且提高的法则。身体康健的规律是生命个体身体所运行的规律,是《内经》里所谈论的原则、方法,是生命个体的血脉、精神所运行的法则。遵循道德修养的规律则能使心理得到愉悦与快乐,遵循身体的规律则能使身体得到康健与强壮,遵循道德修养规律与身体的规律,就不仅仅能得到心理快乐,还能得到身体康健。生命个体快乐与健康,就会得到长寿。

周易

关于颐养德性,《大学》、《中庸》所谈论的圣贤的道理是适中而正确的道理,而那些异端邪曰和片面夸大与片面强调的言论则是为了追求功利的目的而不应坚持的原则。颐养身体也要遵循生命个体身体的规律。颐养身体即养生,相对于颐养德性来说是自身的事情,是个人的行为,是小的事情。但不论是颐养德性,还是颐养身体,都要遵循“中”的原则,遵循“正”的规律。既不可超越,也不可不达,中正是必须恪守的惟一原则。对于颐养德性与身体,颐养德性是正确的道理,重视颐养身体而不重视颐养德性,则不合乎颐养的规律。一句话,颐养的道理就是要遵循和坚持“中正”的原则。 不管是颐养德性还是颐养身体,都要遵循中正的原则,遵循中正的规律。生命个体能够培养高尚的德性就能够做到言语谨慎,就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灾难;生命个体能够遵循身体的规律就能够节制饮食来养育康健的身体。从颐养的原则看,颐养德性要比颐养身体的影响巨大,两者还是同样重要的。

青山丽水泛渔舟

颐的卦体是上艮下震,有雷在山下震动的表象,引申为咀嚼食物时的上颚静止、下颚活动的状态,象征着颐养。我所要探讨的就是颐养的道理。《艮》的三爻谈论的是颐养生命个体德性的问题,、六五、上九,是通过颐养人的德性来达到颐养人的目的。颐养德性是有利于社会的一件大的事情。《震》的三爻谈论的是颐养生命个体身体的问题,初九、六二、六三,是通过颐养个体的身体来达到颐养个体的目的。颐养德性是颐养的根本,它能够使生命个体的身体像山一样的稳固,可以抵御任何外来灾难的入侵或侵蚀,而颐养身体也是重要的,它能够保障身体运转的正常而不致于造成自我的折损。 爻辞曰:“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颐象征颐养。生命个体能够恪守正确的颐养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遵循颐养的规律是能够得到颐养的关键,才能得到健康快乐长寿。生命个体要仔细地观察分析颐养的具体事例,结合自己谋取口中食物的规律去确定自己颐养的道德,这才是符合自己颐养的道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健康快乐长寿。

丽水绿树绕木屋

总之,颐养必须坚持中正的法则,生命个体才会有康健快乐。但个体情形的异同也往往会带来颐养道德的不同,诸如富贵之个体与贫穷之个体、地位高贵之个体与地位低下之个体颐养的道理是不尽相同的。虽然曰颐养总的原则都是自己去求取食物,但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大小公私还是有区别的。颐养之道是颐养自己为私而以颐养天下人民为公,自养之道是颐养天德为大而以颐养自己的身体为小。下《艮》初九、六二、六三,是自养口实,是颐养私己。上《震》、六五、上九,颐养天德以及人民,是养大和养公者也。公而大者是得到了颐养的正道,私而小者迷失了颐养的正道,吉凶自然分明。 §2.1作为万物之灵的生命个体存在有许多的劣根性。俗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婪地获取财物是灾难产生的根本。高官假如贪婪地无休止的掠夺带来的必是身陷囹圄,动物假如贪婪地无休止的争夺带来的定是自身灭亡,养生假如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带给生命个体必是灾难病患。每顿多吃一碗饭会带来躯体血糖的增高,多吃一片肉会带来躯体脂肪的加厚,多喝一杯酒会带来肝脏的损伤等,对食物的贪婪是导致身体一切疾病的根源。 生命个体的身体有着自身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律。假如日出不作,个体气息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血脉得不到及时的流畅,个体就必然会走向衰老的境地;假如日落不息,子时养肝,丑时养胆……个体的器官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就会造成器官功能的丧失,就会造成内分泌的失调,带来的同样是个体的不健康。

木屋卧桥穿渔舟

聪明智慧是把双刃的宝剑,它既可以帮助走向正途的个体完成自己的德业,创造不朽的功业,带来不朽的名声,它也可以助纣为虐,使得走向歧途的个体快马加鞭,作恶多端,成为臭名昭著的恶魔。智慧对于养生来说,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像能源总有耗尽的时刻一样,聪明也必将最终导致眼瞎耳聋,个体依靠聪明智慧只能是使自己走向歧途,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贪婪是有违道德规律的,聪明也是有损躯体器官功能的,内在的贪婪的本性必然使个体脱离道德的正途,外在的聪明的器官必然会加速躯体器官功能的损坏。贪婪与聪明是养生的大敌。 爻辞曰:“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灵龟指神龟。《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年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神龟是灵验的占筮的器物,是聪明智慧的化身。舍尔灵龟指要颐养的个体放弃掉神龟那样的聪明智慧,观我朵颐指看我的食取食物时鼓动着的腮帮子。颐养生命就要舍弃掉那如同神龟般的聪明智慧,不要痴呆地鼓动腮帮子去食取食物,才是正道。

白雪渔舟羊肠道

生命个体的饮食也有着自己的规律,厚厚的营养学的知识便是个体必需遵循的法则。食之太少则营养缺乏,功能尽丧;暴饮暴食则营养过剩,伤及脾胃。鼓动着腮帮子去食用食物必然会损伤脾胃,损伤脾胃必然会带来气的损伤。道家讲究辟谷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清空胃里的一切食物,但辟谷假如时间过长,则又会带来躯体营养的匮乏。这种饮食方式不遵循饮食规律,就必然会造成躯体的损坏。 颐养的开始的时候遵循正的原则是必要的,遵守正的原则就等于有了好的开始,即善始。坚守正的颐养原则是颐养走向正确轨道的的根本。 乾阳是阳明刚健之体,其才智足以养正。龟作为长寿的动物,探求龟就可以探究长寿的秘诀。龟作为长寿的动物,能够咽息不食,关闭进食之口,灵龟是明智的象征。灵龟也是一种依靠自养而无需外求的动物。颐养的实质是自养,颐养不能依靠外在的东西,即不能希冀于外求,而必须依靠自身内在的东西去求得。这才是正确的颐养的道德。乾阳居于初阳的位置,居于动体的位置,处于颐养开始的时节,是要去掉个体之所有的欲望,尤其是贪婪的欲望。假如个体的欲望和发动,就会偏离颐养的道理,脱离正确的颐养的轨道。

绿树木屋舟穿桥

§2.2一个国家假如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就会从其他国家去掠夺。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往往就要发动战争,所以,战争是国与国掠夺财物的最高方式。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会打破和平的局面,破坏固有的和谐的关系,伤害国与国之间的感情,甚至会失去友好的外援。生命个体假如自家的财物不能满足自家的需要,必然会想方设法去外面掠夺,去跟其他个体争夺,也必然会破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固有的关系,就会刻薄寡恩,甚至反目为仇。所以,掠夺是外求造成的,是外求所带来的危害。 俗话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外在财物的获取必然要遵循道德的规范。外求作为一种获取的方式也要固守中正的原则,既不可苛求,也不要苛求,这些都是病态的方式。外求作为一种获取的方式,解决的只是一时的问题,只是燃眉之急,解决的不是根本的问题。雪中送炭,在生命个体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以帮助,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情,但这不解决根本的问题。正如哲学上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求只有通过个体的内求而获取根本的改变,内求是获取的根本,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譬如致富,生命个体不具备自己劳动致富的本领能力,仅仅依靠其他个体的救济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客观上说,借贷与救济是有可能助长个体恶劣品性滋长的。对于颐养,外求于养虽也是颐养的一种方式,但也是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外养假如是依靠外来的药物来养生,依靠外在的药物养生,诸如食用大补类药物,假如缺少躯体的内在基础,是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恰恰相反,反而会加速生命个体的损伤,甚至是死亡。密云不雨讲述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对于颐养,要时刻牢记外养必须通过内养而发挥作用,失去内养的呼应,任何外养都是徒劳无功的。经历呼应与照应的方式,事物才能结合在一起,才能固化,才能达到颐养的目的。

青山红树水泛舟

爻辞曰:“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颠指颠簸,指上下振荡。颠颐指下巴上下振荡,指不停的饮食。生命个体不停地饮食,不停地震动下巴,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伤及下巴,还会伤及脖颈。生命个体向同类乞求食物来获取奉养自己,是一种违背常理的行为,必然会失去同类的响应。丘指高丘之处,生命个体向在高丘的地方乞求食物也必然会遭遇风险,因为他也会失去同类。在进取的过程中假如失去同类的帮助,孤身犯险,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此既是有违道德的行为,也是对躯体产生损伤的行为。 颐养之道,求养于下则为“颠”,求养于上则为“拂”。二位得位得中而不能自养,因而需要初九来养自己,因此为“颠颐”。 §2.3颐养必须遵循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个体不同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也是不同的。譬如饭量大者与小者自是不同,气虚与气盛者也是不同的,这即是个体的“命”之不同。个体的“命”的不同,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自然是不同。假如不顾众多个体的具体实际,坚持同样的原则,采用固定的方法,那结果必然是没有好处的。

绿树黄花留倒影

爻辞曰:“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拂颐指求助于上面乾阳,向居于上位的乾阳乞求食物。三本是乾阳之位而坤阴居之,是应该运动而静止的表象。运动即动养,依靠运动活动自己的躯体来颐养自己的躯体,诸如跳舞可以颐养自己的躯体,也如虎豹等。静止即静养,依靠静止安静来颐养自己的躯体,诸如安歇可以颐养自己的躯体,也如龟鼋等。躯体由于长期的静养而没有得到有效的颐养,此时假如还仍然一味地坚持静养,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颐养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没有好处的。十年勿用指在漫长的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坚持有违正道的颐养原则和方法,这种“十年勿用”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坤阴三是处于乾阳之极的位置,是阴居阳位。六三与上九相互照应,是下求之于上,因此是为拂颐。颐养本应为动养,本应是内求,而现在却处于运动的极端。坤阴由于长期的静养已经是伤痕累累,不具备动养的能力,此时假如坤阴一改静养的原则,而采用过分运动与过量饮食的方法来颐养,对躯体的危害必然是巨大的。同时,本该内求却采用了外求的方法,也是产生危害的根本原因。 §2.4天地的本性是养育万物。所谓养育万物即把福泽施加于世间万物。圣贤的职责是养育贤德及天下人民,作为臣僚假如能够礼贤下士,才能够把福泽施加于天下,才能惠及天下万民。

丽水老树绕木屋

与初九相应是颐养于下,是为颠颐。此是外求的典型事例,这是合乎颐养法则的一件吉祥的事情。四是臣位,与初九相应是贤臣礼贤下士的表象。礼贤下士需要的是专心,并且要一如既往和求善之心长存,只有这样天下的贤德才能乐于把善道通达于上,且不断地锐意进取而从不满足。这就要像老虎般虎视眈眈,有着深远的目光而持守正道;也像老虎般其欲逐逐,有着敏捷迅疾的动作而永不满足。此即贤德之臣的光芒被照天下的职责所在。 爻辞曰:“: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虎视眈眈,帛书作“虎视沈沈”。虎视沈沈指虎视深远貌。其欲逐逐,帛书作“其容笛笛”。其容笛笛指虎的动作迅疾。笛笛指迅疾貌。贤德的臣僚就要像老虎扑食那样,虎视眈眈,专心致志,孜孜以求,才能达到目的。同时臣僚只有恪守正道,取之于民与用之于民,才能向下普遍地施舍光明恩德。 §2.5坤阴居于乾阳的位置应该动养而只能静养。坤阴位居君位才智是不足于颐养天下的,此时坤阴只能借助上位乾阳的贤德的力量,顺从并依赖上位乾阳的力量来达到颐养自身且颐养天下臣民的目的。

木屋绿树泛渔舟

君主是颐养天下人民的,可现在却反而需要依仗贤德来颐养自身,这是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韩愈也曰:“我师道也”,但只要依靠的是正确的颐养道德,恪守正道,那就是正确的原则。坤阴之君要想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依赖顺从于贤德的师傅乾阳,才是正确的道路。上位乾阳是贤德之位,是师傅的位置,这样的道路必定能够持守善道的品德,笃实于自己的职责,就能够发挥师傅的作用,辅助君主而惠泽被及人民。 爻辞曰:“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拂经是“柫经于北”的省略,指违背正道。坤阴之君虽然有违正道,虽然能够顺从有乾阳道德的贤德,能够安然地居于尊位,此就是正确的方法。 §2.6居安思危,谨防危险,也是颐养的原则。假如天下人民都得到君主的颐养而能够安居乐业,那即是合乎养育的原则。颐养天下是一项重大的责任,此时需要时刻警惕危险的颐养方法才能够获得吉祥。

白雪枯树绕木屋

爻辞曰:“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天下万民得到君主的颐养必然能够得到天下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达到普天同庆。由即抽。由颐即下巴能上下开合。上位的乾阳身居贤德并且惠及天下,这是颐养正道的体现,是大有福庆的事情。 颐指养正。颐阐述了养生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谨慎言语。雷是号令却要闭藏山中,因而需要谨慎言语也。持守言语谨慎的原则来培养其德性,可以远离或避免灾祸。二是节制饮食。雷动于下而用乾阳来蚕食坤阴,艮以止之,因而需要节制饮食。持守节制饮食的原则来保养其身体,可以确保身体没有疾病。颐养应该坚持动养为主与静养为辅的原则,应该坚持自求为主与外求为辅的原则,才是正确的道路。

老树枯枝结新绿

解《易经》——颐卦卦辞

颐 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字本义是指面颊,颐指气使中的“颐”就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时的傲慢神气。“颐”字用作动词有休养、保养的意思,颐养天年中的“颐”就是这个意思。故历代注家对于本卦卦名“颐”多解释为颐养,说实话我深不以为然。如果将“颐”解释为颐养,本卦卦爻辞的内容则可以说是讲如何开展养生之道,虽然卦辞能解释通,但是作为本卦的主旨,各爻辞的解读上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很多地方甚至根本讲不通。

而之所以会将“颐”解释为颐养,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观颐,自求口实”这句话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为了和颐养扯上关系,“自求口实”很多情况下被理解为自力更生。“观颐”则简单地解释为“看脸”,当然不是看脸色办事,而是从脸色上看出健康状态,劝人要自力更生,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

其实在我看来“观颐”还真应该理解为“看脸”,而且还真是看脸色办事。但是不是看脸长得好不好看,而是指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自求口实”则应该理解为授人口实,也就是自己提供给别人攻击和非议自己的话柄,自取其辱。

“观颐”理解清楚了,反过来再看应该怎样理解“颐”。“观颐”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颐”单独拿出来是不是应该理解为看自己的脸色行事,也就是做事有见解、有主见的意思呢?所以本卦的卦名“颐”,也就是本卦的主旨应该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卦爻辞所讲的内容则可以概括为“决断之道”。能拥有这种能力,不论做任何事都会取得不俗的成就,其前景必定大吉大利,此即为“贞吉”。

综上所述,“观颐,自求口实”则是针对“颐”所举的反面例子。做事有决断当然是好的,可以收获“贞吉”的前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会怎么想呢?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观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授人以口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