鸸(鸸鹋)

牛奶煮萝莉 2023-06-23 00:49:06 用户分享

澳大利亚鸸鹋泛滥成灾,政府动用军队去灭鸟,最后居然还没打赢?

提到战争大家会想到什么?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或者是流离失所的百姓?不管是哪一个,都带有悲壮和严肃的属性。

但是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场战争,它搞笑、荒诞还无厘头,充满了喜剧元素。看完都忍不住人让人扶额,感叹一句不愧是澳大利亚。战争的发动方是澳大利亚,宣战的对象是一群鸸鹋,因此被称为“鸸鹋战争”。

老规矩,烦请各位读者老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作者点个免费点赞和关注,谢谢大家。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场搞笑且奇葩的“战争”。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鸸鹋。鸸鹋是鸸鹋科鸸鹋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身高1.5到1.85米,体重30到45千克。它们不挑食,拥有比较好的繁殖能力,一次能产7-10枚蛋。因为长得很像鸵鸟,所以又被称为“澳洲鸵鸟”。

虽然鸸鹋其貌不扬,但它们是澳大利亚当之无愧的“守护神兽”,能放在国徽上的那种,身份非常高贵。

不过,别看现在鸸鹋在澳大利亚的地位还挺高,可几十年前,它们在澳大利亚可是人见人嫌弃。这事情的根源呢,还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说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的很多军队没了用武之地,为减少国库开支,在政府的动员下大量士兵退伍。

可退伍复员军人的安置是一个大的挑战,幸好澳洲土地资源丰富,政府推出向复员回人分配土地的政策,以此来补偿参加一战的士兵。就这样,很多退伍的澳洲士兵,来到分配给自己的土地上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在土地上耕种庄稼,生活自给自足过得也还不错。然而到1932年,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一年泛滥的鸸鹋开始迁徙寻找水源和食物,大概有2万只鸸鹋出现在某个农场附近。

恰好当时小麦成熟,鸸鹋破坏围栏闯入农场,大量小麦被啄食,更可恶的是这群鸸鹋还霸占附近的水源,当地的居民和饲养的牲畜都没水喝。

原本经历世界第一次大战之后,澳大利亚的经济就不咋样,现在种个地还要被鸸鹋骚扰,过着贫穷日子的农民和退伍士兵不乐意了,去找政府投诉。由于投诉的人里边有大量退伍士兵,所以政府也很重视。

就是经过一番商讨之后,澳大利亚的皇家炮兵部队派遣了一小支部队,由梅雷迪恩少校负责指挥,士兵们带着两挺机枪和一万发子弹,打响了这场奇葩的战争。

其实这次出动军队,除了“剿灭”鸸鹋外,澳洲政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测试刘易斯轻机枪的性能。

起初军队制定了计划:先围困再剿灭。计划很完美,但执行过程拉了胯。2万多只鸸鹋一哄而散,以7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狂奔,别说打中了士兵连追都追不上。

眼看着围剿计划行不通,梅雷迪恩少校又想到一个办法。既然机枪太重扛着跑太累,那干脆把它固定在车上,开车追着鸸鹋打不就行了。

然后这个计划也失败了,因为鸸鹋跑进树林车子开不进去。加上荒郊野外道路况不好,鸸鹋没杀死几只,车辆报废不少。

这场奇葩的战争持续了一个月,最后把一万多发子弹打光之后,梅雷迪恩少校无奈宣布撤退,当时澳大利亚的鸟类研究专家多米尼克,还曾经发文描述军队撤退的场景:“一支垂头丧气的部队退出了作战地。”

撤退之后,梅雷迪恩少校宣称一共击杀986只鸸鹋。尽管从伤亡数量来看鸸鹋确实亏一点。但出动军队都没能清理掉泛滥的鸸鹋,所以很多人认为“鸸鹋战争”的胜利方是鸸鹋。

90年前人鸟大战:鸸鹋2次击败皇家炮兵团,如今成澳大利亚国鸟

澳大利亚国徽上,有两种澳洲特有动物:左侧的是袋鼠;右侧的是鸸鹋(ér miáo)。其中鸸鹋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成年后体重可达50公斤,身高1.6米——2米,一步可以越过3米,最高速度接近80km/h。

在上世纪30年代,2万多只鸸鹋,甚至击败过两次皇家炮兵团,一度赢得过“鸸鹋战争”的胜利。致使当时的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乔治.皮尔斯爵士,后来在参议会上被戏称为“鸸鹋战争部长”。

这场“鸸鹋战争”的起源,是人与动物对生存资料的争夺。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淡水资源和农耕用地是珍贵的。当地人们圈建农场,靠种植小苗满足温饱。鸸鹋性格温和,不会主动袭击人类,双方原本并无冲突。

但食量极大,且以植物嫩芽为食的鸸鹋,毁掉了大量的麦田和水源。这让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民众,生活压力倍增。2万多只鸸鹋,消耗大量淡水的同时,也踏破了许多农场护栏,又引来了野兔对麦田的破坏。

于是农场工作者们,就请求澳大利亚军队,对付大批出现的鸸鹋。当时的国防部长乔治.皮尔斯爵士,对机关枪的威力十分自信,就接受了农场的请求。

第一次“鸸鹋战争”的指挥者,是皇家炮兵团的马里帝兹(G.P.W.Meredith)少校。行动之前,少校先生自信满满,带着两名机、两挺路易士机枪和10000发子弹就动身了。澳大利亚军方也相当乐观,他们早早就与农场达成了协议:农场要将100只击杀后的鸸鹋毛皮,制作成澳洲轻骑兵的帽子。

但信心满满少校先生,却发现鸸鹋远比想象中的要难猎杀。当路易士机枪开火时,敏捷的鸸鹋迅速以70km/h的速度,一瞬间便跑到了机枪射程之外,而后向四面八方逃去。3天的猎杀行动中,全副武装的机,仅仅干掉了12只鸸鹋。

认识到鸸鹋“可怕”之处后,少校先生又调来了卡车,将路易士机枪架在卡车上追击鸸鹋。但地貌复杂的追击过程中,卡车完全跟不上鸸鹋的脚步,颠簸环境下机更是难以瞄准。在长达6天的第一次“鸸鹋战争”中,皇家炮兵团消耗了2500发子弹,击杀鸸鹋数量不到50只,2万多只的鸸鹋大军获得最终胜利。

鸟类学家Dominic Serventy评价道:“射手们向灵活的鸸鹋开火的梦想是十分荒唐的”!同时,澳大利亚众议院的议员们,也对荒唐的“鸸鹋战争”提出了异议。

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后,皇家炮兵团出动了1个连队捕猎鸸鹋,这就是第二次“鸸鹋战争”。在这次长达一个多月的交锋中,军方消耗了上万发子弹,也仅仅猎杀了900多只鸸鹋。这对澳洲总数50多万,每次产蛋8——25只的鸸鹋族群,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第二次“鸸鹋战争”再次宣告失败。

此次战斗过后,炮队司令马里帝兹少将感叹:“假使我们有一个师团有这些鸸鹋的载弹能力,这个师在世上便无往而不胜了”!

两次强制猎杀行动的失败,使得当时的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乔治.皮尔斯爵士,有了“鸸鹋战争部长”的戏称。无法遏制鸸鹋族群的皇家炮兵团,最终以向民众悬赏的方式,发动了第三次“鸸鹋战争”。

短短6个月内,澳大利亚各地的民众就领取了57034份奖金,鸸鹋数量迅速减少。各地的农场工作者,为了保护麦田,还建造了1100公里的围墙,阻挡不能飞行的鸸鹋。面对高墙阻隔,无法迁徙的鸸鹋族群,足足有5万多只渴死、饿死。

自此,澳大利亚的鸸鹋族群,数量开始迅速下降。曾经横扫澳洲的鸸鹋“大军”,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几十年后,由于人们的捕杀,原本总数超过50万的鸸鹋,成了澳大利亚的濒危动物。

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专门立法,保护几乎绝迹的鸸鹋,并将鸸鹋设计到了国徽之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