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的意思(于的意思文言文)

旧事重提 2023-08-11 09:00:35 用户分享

文言虚词13“因”14“于”15“与” 练习 参考答案及翻译

13.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解析:

(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

(2) 动词,沿袭。

(3)名词,原因。

(4)介词,趁着,趁此。

(5)副,于是,就。

(6)介词,凭借

(7)介词,经由,通过。

(8)介词,因为。

(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译文: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乌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就趁着有理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14.于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世人皆欲老于(6)吾乡,此乃多人言于(7)我也,非吾杜撰耳。于(8)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9)是, 不亦乐乎?

解析: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

(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

(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

(6)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在。

(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

(8)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9)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译文:

“黄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而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鸟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美一倍。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不是我杜撰的。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怀,陶醉在这里,不是很好吗?

15.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 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解析: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

译文:

(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

中秋全民诗会: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于”字为什么高明?

参观过很多书画展,书画展中经常会用到唐诗(书法)或者由唐诗生发出来的画面(绘画),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首唐诗是高频出现的,就是杜牧的《山行》,今天就来读一下这首诗。全诗如下:

(以《山行》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去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现在还是入选小学课本的课本诗,这当然是因为它所用文辞并不深奥,而描写出来的山林景色却让人赞叹。用简单的言辞写出绝佳的意境是大诗人的标准属性。杜牧正是这样的诗人。

唐代有两个姓杜的诗人特别需要记住,一个是大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另一个就是大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姓杜的诗人实际上是有血缘关系的。算起血缘,他们都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代,只是分属不同的别支,到杜甫和杜牧时,两支派已相隔甚远,看似已无任何关系,但实质上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两人同一个远祖。两人的祖父也都极有名,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现在我们所说的律诗,他是创始人之一,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过;杜牧的爷爷杜佑,则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显然,也是位大学者。

(唐代诗人杜牧)

先说下作者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来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又入国史馆修撰,历任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为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介绍完诗人,回头来说今天的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是一首绝句,全诗结合就是一幅山林秋。诗的前两句:山路幽远,在缓缓的上山过程中,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向山顶望去,发现就在山顶被白云缭绕的地方,影影绰绰还有人家。石径细窄,只是一条细细的山间小路,小路的尽头应当就是那几户人家的居处,而我们不禁联想,真到了那个人家所在的白云深处,更应当有另一番风景吧。那里的人们也该过着跟我们不一样的生活吧。

(白云深处有人家)

关于第二句的“深”,另有一个版本说是“生”,都能说得通。如果作“深”,可以理解为在白云笼罩、云雾缭绕的的深处有几户人家;如果作 “生”,可以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更高更远,更能引人联想,这还只是白描景色,景色很美,很能引人遐思,但这还不够,诗人爱的不是这里的山径、白云、人家,他爱的是后面的枫叶。

当然,这首诗的绝妙之处,绝不在于只是白描景物,而是在景物之中贯注诗人的情感,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绝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到第三句,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诗里面来,景色如此优美,诗人不禁因为漫山的枫叶停下了车,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远处,迷醉在一片秋色之中,直到天色已晚。“坐”,是“因为”的意思,并不是“坐了下来”,或者“坐在车上”的意思。停车的原因是因为枫叶太美了。

诗的核心是这首诗的第四句。绝句不能全诗纯粹写景,而应当景中有情,如果没有第四句,这首诗不过是写山行所见的优美景色,有了第四句,就透出一层别人形容不出的意思,而这层意思的透出,使这首诗成了好诗。试想,如果把诗中的第四句改成“霜叶红如二月花”,那么这就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了。但是“于”字一出,境界大升,要表达的思想意蕴就多得多了。高明的是,杜牧不像宋人一样说理,它的道理,就在普普通通的写景的句子中,不说理,而能抒怀,才是真的好诗。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朴素的枫叶象征了诗人自己,也象征了各种各样平凡的人,到了秋季,漫山遍野的红叶,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并不比二月春天的花朵差。而萧杀的秋季景色在诗人的眼里如二月的春花一样值得歌颂,值得赞美。诗人大声赞美枫叶,当然也赞美秋天,深层次里,他赞颂的当然是自己和和像自己一样经历磨难(经霜)的平常人的高洁情操。枫叶虽然只是树叶,但同样可以渲染出斑斓的秋色,如同春花能点缀春色一样,我是一个小诗人,但内心里却同样有所追求,我同样有着高远的理想和高洁绝美的情怀。

一首绝句,诗人把自己放在诗里,同时用自然朴素的语句引发更多同样情怀的人的感触。我想,这也是这首诗成为家喻户晓的好诗的原因吧。

(【唐诗闲读】之75,图片源自网络)

汉字“於”“于”之间的那点事儿

汉字的“於”和“于”,不是繁简关系——“於”不是繁体字,“于”也不是简化字。在使用繁体字的环境里,如果是作为介词,比如台湾省,这两个字可以交替使用,在新加坡等的华文报纸上也是。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使用“於”字。

在咱们这儿的这会儿,就不必纠结这件事了,几乎没有用“於”的,都用“于”。

那么在古代,这两个字有区别吗?其实既有也没有。

先说没区别。

按照许慎在语气词意义上的解释就没区别。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做了解释——当时的“于”写为“亏”(这个字不是吃亏的亏,当时的亏写为虧,许慎解为气损也)。他说:“于,於也”——即这两个字是一样的,都是语气词。许慎这里使用了“推索由来”的方法,他的意思是,“亏”是“於”的古字。

许慎在解释“乌(烏)”字时,又说“烏”的古字是“於”,他还收入了两种古体“烏”字的写法,见下图——

他说,后一种是前一种的省略写法。 段玉裁注曰,这种省略大约形成于西周。

古代“烏”字,显然是从“鸟(鳥)字而来。段玉裁说,烏和鳥的区别,仅为“鳥字点睛”,多了一笔。关于“鳥”,许慎的解释是“长尾禽总名也”——所有不是短尾而是长尾的禽类,就是鳥。而他对“烏”的解释,是“孝鳥也”,这是采用了《尔雅》的说法——“纯黑而反哺者谓之烏”,其实指的就是乌鸦。古代人们认为,老乌鸦飞不动了,不能外出觅食了,小乌鸦会反过来哺喂它们,所以说乌鸦是孝鸟或慈鸟。段玉裁说,乌鸦的乌少那一点,不是没有眼睛,而是“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

(小篆的烏和鳥的写法 )

许慎对“烏”继续解读,他搬了孔子出来,说:“孔子曰,烏,亏(于)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烏呼。”这是说,烏,原来是指乌鸦这种孝鸟。但孔子给引申了,当做了语气词,就有了“乌呼”这个用法。

线索是这样的——先有了“鸟”字,表示所有长尾禽类的总称;然后从里面分离出一种“孝鸟”乌鸦,减少了一笔,有了“乌”字;“乌”字的古体有“於”这种写法,是古乌字的省略的写法;不过,“於”字更古的写法是“于(亏)”。这就全串在一起了。

“於”、“烏”、“于”三个字既然有这样的关系,所以同音——段玉裁说,古音在五部,哀都切,发wū音是不错的。

由此说,“烏呼”,也就是“於呼”,亦是“亏呼”。 段玉裁进一步总结说,古人“长吁短叹”之时,“短叹”用“於”,“长吁”用“烏呼”。他还说,《古文尚书》里用“烏呼”;《今文尚书》里用“於戲(hū)” ;而且《诗经》里都用“於乎”。他说,后来的人们用“呜呼”,是从唐代石经开始的;而“於戲”这个用法,从汉石经就有了。

到了唐代,“於戲”还在用,比如柳公权写的玄秘塔碑——

再说有区别。

区别在于“于”和“於”不是古今字,相互之间是假借关系。

许慎对“鳥”、“烏”、“於”这三个字的发展线索的解释是对的。但对“亏(于)”是“於”的古字的解释是错的。

甲骨文里已经有了“鳥”字,其和后来小篆的“鳥”字有源和流的传承关系。甲骨文里没有“烏”字,这个字是周代分化出来的。

甲骨文里也有了“于”字,它和后来的“於”没有字义也没有字形上的继承关系——它俩不是古今字。在“一期乙200、乙7602”、“三期粹1162”等甲骨卜辞中,“亏”都是介词,徐中舒先生解为“示所在也”,这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是一样的。徐先生还说,许慎对“于”的本义解释错了。这也怪不得许老头儿,他没有缘分,无幸见到甲骨文。

到了西周,“于”仍然作为介词使用,比如《施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此盨成器约在周孝王或夷王年间,距今2900年左右。

东晋的王羲之,写了著名的《兰亭序》,把“于”用作介词(参见图一)。

既然如此,为何又有前面许慎那种说法呢?原因在于,古时“于”、“於”属同音字,那个时候同音假借很普遍。

在西周,包括诗经中,“于”和“於”已经在混用。前面说到孔子讲,“烏,亏呼也”,是假借之法——把“于”假借为语气词的“於”;反过来,“於”也常常被假借为介词的“于”。

(东汉曹全碑,假借“於”为“于”)

“于”和“於”读音的变化,是从隋末陆法言的《切韵》才开始的,尽管“於戲”还被当“乌呼”用了很久。

唐以后,“于”和“於”,逐渐都只被用作介词了。例如赵孟頫写的《洛神赋》里,这两个字是兼而用之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