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年祭日需要准备什么祭品(母亲三周年祭日需要准备什么祭品)

痴人痴梦 2023-06-13 06:30:46 互联网

2023清明上坟的供品是否可以拿回家吃?清明上坟的供品有什么讲究?

清明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祭祀节日,每每到了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携带纸钱和供品去为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上坟扫墓,但由于很多贡品都是熟的,所以清明上坟的贡品是否可以拿回家吃成了大家最爱讨论的,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清明上坟的贡品有什么讲究。

2023清明上坟的供品是否可以拿回家吃

看地方讲究。

清明上坟的供品是否可以拿回家吃是很多友友在问的,一般来讲上坟的祭品可以带回家吃,贡品分为生贡品和熟贡品。生贡品必须先将食材煮熟再食用,熟贡品可直接食用。在一些地方,生熟贡品被祭祀的人带走,大部分是吃掉的,但这是可以允许的。在有些地方,这些都必须被野鸟和野兽吃掉才能被认为是吉祥的。

清明上坟的供品有什么讲究

清明节上坟扫墓,最重要的是表达缅怀之意,思念之情,当然也要烧纸钱,带供品,而供品多有以下几种:

1、香烛。香烛是清明扫墓必备物品。

2、纸钱。纸钱是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且必须要焚烧干净。

3、包袱。包袱是用白纸做成了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的元宝,衣服,家具等供先人用度的东西。

4、水果。水果以时令水果为佳。

5、点心。可以是逝者生前喜欢的点心。

6、素酒。素酒即扫墓祭酒,扫墓时要向先人奠酒。

7、鲜花。一般选择白色菊花是比较合适的。

8、饭菜。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白米饭,馒头都可以。

清明上坟的供品是不是不能吃

中国地大物博,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清明节祭祖的食物我们当地是不能吃的,主要是考虑当地风俗习惯,一是食物给祖先享用的,我们不能吃,第二个原因,是食物的卫生条件比较差或者品质不好。清明节祭祖,心诚则灵,不必拘泥于形式。

母亲去世三周年祭

徐庆举

不久前,我和妻子去了华山,然后转道西安。妻子第一次到西安,兵马俑是必须去看的。因兵马俑我已参观多次,便没有再花那份钱,只让妻子一个人去参观了。在等候她的时段,我在挨着景区的秦俑村转转。见路边一家正办丧事,从这家人穿的孝服和摆放的一些祭品来看,很隆重。我以为这家是有老人刚刚去世,不想,旁边的村民告诉我,这是这家老人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按照当地的风俗,老人去世三周年,一定要举行最隆重的祭奠活动。上午人们着重孝,气氛凝重,下午则把孝服脱掉,晚上还要摆席,气氛就变得喜气洋洋了。在他们看来,三年是一个重要结点,故去的亲人才算真正的安息,对失去亲人的伤痛就此消减。这样的祭奠风俗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今年的9月8日是我母亲去世三周年,大姐说,咱妈去世第三年,祭日那天我们几个要去墓地悼念,三年以后就不用去了。看来,亲人去世三周年,在各地都是备受重视的。我也常听人说:亲人去世三年悲。我的理解,这句话是说亲人去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的程度会逐渐减弱,三年是一个缓解期吧。

随着母亲去世三周年祭日的临近,思绪常常飘向母亲。不断回忆她一生走过的路,回忆她留在我记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断,回忆她是怎么面对生活的,怎么与外人交往的,又是怎么与子女和孙辈们相处的。昨天,我和妻子开车回市里,路上,说到了我母亲,妻子说:"我昨天还想呢,老太太是一个很让人敬佩的人。她不管生活多难,总是那么积极向上,从不消极,勤劳一生,想尽办法把日子过好。老太太与人为善、待人热情、周到,到哪都能打成一片。老太太在教育你们几个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你们都像老太太那样勤快、善良、热爱生活。"说实话,从一个儿媳妇的嘴里说出这样对婆婆的评价,我是有些惊讶的。那一刻,我很感动。

一个人,如果故去了,还能不断让后人回忆他(她),品味他(她),并从他(她)的言行中学到一些宝贵的东西。那这个人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在母亲下葬后,连续28天的早上,每天写一篇小文,记述母亲的生活点滴,最后结集成一本《怀念母亲》的小书。我当时出了600本,现在后悔出少了。很多朋友到现在还常常提到这本书,想买、想要这本书,但我手头不多了,轻易不卖也不送了。

我想,为什么我能连续写出这么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还不是因为母亲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回味的东西吗?其实,那28篇小文还不足以完全写尽母亲带给我的回味。这三年来,一些对母亲新的感受常常在脑海中出现,我也写到过,比如那篇《母亲留给我的三句话》就又一次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文章在全国性的题为"我的父亲母亲"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作家岩波先生还撰文重新解读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不小的反响。我还常常想到晚年时母亲的一些举动,比如她都八十高龄了,但凡知道老乡亲里曾经帮过我们的人生病了,她一定要买上东西去看望。她常告诉我,千万别忘记人家的好处。其实,那些事情都过去几十年了。我有时嗔怪她,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不必这么周到了。但她不以为然。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我的老姨住到我母亲这里,给我母亲放下一千元钱。我最后见她的那个晚上,她特意告诉我回头把钱还给老姨。母亲的一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头绪都非常清晰。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回味,常常令我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眼里就涌出了泪水。

这三年,我挺庆幸我一口气写下的那28篇文章,让我舒缓了失去母亲的悲伤。我也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接受再没有母亲在身边的情形。但就在不久前,我有好几次恍惚间就想到了母亲,想到母亲夜里呼吸困难时的无助,想到那一刻她会不会害怕?想到人为什么在一瞬间就阴阳两隔?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真的走了,母亲再也回不来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再也见不到亲人的心痛有多难受。还是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想到母亲时,一时失控,我把自己关在画室,任泪水长流。我在心里发问:不是说时间是治疗悲伤最好的良药吗?为何在我这失灵了呢?

今天早上,我去参加了三姐夫母亲的葬礼。亲娘和我母亲同岁,俩人的生日还在一个月里。亲娘的身体一直不好,这三年来几乎一直卧床,生命质量不佳。三姐夫是孝子,尽心尽力地服侍老母亲,但看到母亲的痛苦也不免难过。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母亲能活着。今天出葬辞灵,看着跪在母亲遗像前哭成泪人的三姐夫,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我们姐几个常常以母亲走的突然又安详,没有如亲娘晚年这般痛苦而安慰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仅仅是一种安慰。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父母既长寿、晚年的生活质量还高,但哪有那么多的天遂人愿!

今天下午,我预订了鲜花,明天和姐姐妹妹去父母的墓地和他们说几句话,我想告诉母亲,我们都好好的,您在天堂就放心吧!

在农村老家,有一种丧礼仪节叫“复三”,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之所以动笔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老杨的缘故。

老杨是我多年的朋友,也是我头条号的铁粉,我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认真看,看完了总不忘点个赞、写两句话评论一番。

老杨让我多写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婚丧礼俗,他说咱农村人就爱看这些。其实,老杨之所以爱看这些,还因为和他的职业有关,他是个“吹鼓手”。

吹鼓手老杨

老杨其实不老,刚刚四十出头,比我还小好几岁。可他看上去真的有些老,皮肤黝黑,满脸沧桑,头发白了一大半,背还有些驼。

朴实的农民

老杨是个勤快人,经常天不亮就下地干活。起垅平地、耧沟点种,间苗除草、浇水追肥,没他不干的。收秋的时候,百十来个装满红薯、玉茭、山药蛋的尿素袋,一口气都不歇,就能扛到田埂上停着的三轮蹦蹦车上。

老杨也会做买卖。镇上逢集,就到镇上摆摊。地里打下什么就卖什么,豆角、倭瓜、山药蛋,谷子、黄米、玉茭面。有时候也去县里,骑上三轮蹦蹦车,哪条街人多就去哪。满满一车新鲜蔬菜和粮食,不到天黑就卖没了。如果遇到动不动就抢夺小贩的电子秤的“黑猫””,车上的东西没得更快,而且口袋里刚刚挣来的几百块钱也没了——都交了罚款了。

吹唢呐

闲暇的时候,老杨也闲不住。他跟着一群人走村串户去做吹鼓手,在丧礼上给人家打鼓拍镲、锯二胡,弯起十根手指头弹电子琴,没他不会的。

有时候,老杨还会代孝子哭灵。他跪在地上,用晋剧的滚白唱腔边哭边唱:“大大呀妈妈呀,想起过去我泪汪汪。”哭着哭着就用一只手捏了袖子去擦眼泪,其实哪有什么泪,只不过是风吹起尘土迷了眼。

吹唢呐的人

老杨脸膛黑嗓门大,嗥地喊一声,五里开外都能听见,所以经常在丧礼上给人黑着脸喊丧:“上饭了,孝子们就位啦——”

孝子便白花花地伏了一地,不等哀乐响起,就开始嗷嗷地哭。哭声中,老杨又喊:“人主家奠啦——”

紧接着又喊:“下面,女婿、外甥准备奠啦。”

锣鼓乐器

老杨个子不高子,围观的人一多,后面的人就看不到他了。人越多,场面越大,老杨就越精神。他找个台阶往上站,抻着脖子,抑扬顿挫地喊:“起灵喽——孝子哭丧!鸣炮,奏乐——”

老杨还喜欢读书,都是那种线装的古书,《葬经》《葬考》《罗盘解》,《周易》《仪礼》《阴阳书》,还有几本书名怪怪的,念好几遍都记不住。

古书是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好几辈,传到他这里,书就烂得不成样了,舔一下手指翻一页书,一不小心就会把书页戳个窟窿。

农村丧礼

老杨读的书,别人都看不懂,其实他也看不懂。看不懂也要看,老杨说这是圣贤遗训,是老祖宗赏给用来养家糊口的饭碗,丢不得。

老杨很认真,书上哪些地方看不懂,就会用笔圈起来,然后打电话喊我:“张老师,过来坐坐。”

老杨有三眼窑洞,一圈院子,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们坐在枣树下面,猪肉炖粉条子一锅,小葱拌豆腐一碟,高粱白一瓶,临了再来一大碗羊肉汤荞面饸饹,就两瓣大蒜,呼噜呼噜吃得满头是汗。

农村葬礼用品:孝布、麻

都说吃人家嘴软,我是嘴硬——不懂楞是装懂。庄周梦蝶,子曰诗云,草蛇灰线地瞎侃一气,把老杨唬得一愣一愣的。

这次,老杨没问古书上的问题,他说:“几十年了,我一直琢磨不透,‘复三’这种丧俗,为什么在古书中不见记载呢?这个‘复三’到底是打哪儿来的呢?”

什么是复三

老杨说的“复三”,是指死者埋葬三天后,家人到墓地招魂祭奠。这种丧俗,直到今天,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依然非常盛行。只不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北民情风俗不同,各地“复三”仪节的形式和内容自然也不尽相同。

农村丧礼

就拿我们山西来说吧,在晋西北地区,“复三”不一定都是在出殡后第三天举行,也有一些地区(如岢岚县)是在第二天举行。

而且“复三”上坟的人,是死者的女儿、外甥。死者的儿子,即孝子们要干吗呢?他们要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去墓地将墓门石安上,在坟地上摆四块砖,上面两个,左右各一个,完毕后回家。

等孝子回到家后,快中午时孝女就去坟地。到达后,将死者平日用的铁锅支起来,然后点火做饭。粉条、白菜、豆腐、土豆,一股脑地倒进去,熬成大烩菜。主食是黄米面油炸糕,晋西北人就好这口。

农村葬礼

饭菜做好了,前来墓地祭拜的亲戚也陆陆续续都到了,孝女们便招呼大家一起吃。如果墓地旁还有别人,丧家也会邀请他们一起来吃。

饭毕,大家一起动手,把纸扎的阴宅、敬渡楼、花圈、金银桥,以及各种祭品一并烧掉,也有一些地区会留一些放在墓门石内。

而在晋中地区,“复三”祭奠仪式就又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首先,上坟的人很多,有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等等,族内的近亲也都要去。有些地方,比如太谷县,“复三”祭奠仪式要在天没亮之前结束,所以人们要起很早到坟地。而相隔不远的平定县,则没有这样的规矩,一般是在中午之前结束仪式。

农村葬礼

孝子贤孙们到了坟地,要准备好祭拜的祭品,糕点、烟酒、果品,还有香和纸。祭拜完毕后,绕着坟左三圈右三圈地走一遍,然后将带来的纸和香,还有花圈、纸楼等烧掉,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也可以烧掉一些。最后,孝子孝女在坟上把孝服脱掉,祭奠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丧家设宴答谢宗人、戚人。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尽管南北各地“复三”上坟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地不分南北,事不论巨细,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招魂。

时期山东《寿光县志》记载:“亲殁则当日成服,三日寻魂。”是说亲人去世后,亲属要在当天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等级的丧服,下葬三天后要举行招魂仪式。

招魂这一习俗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礼记·礼运》中说,当原始人还处在极其简陋的物质生活状况时,就产生了原始宗教。人死之后,助丧的人便“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

古代守孝图

皋,即“嗥”(háo,音同“嚎”),长呼声。招魂者登上屋顶大声呼喊道:“哎——某人回来啊!”然后让死人口含生米,再包一些熟肉送殡下葬,这叫向天招魂而葬尸于地,亦即原始的招魂形式。

这种习俗为后世所承袭、发展,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形式,在《仪礼》被称之为“复”。

什么是“复”

复,在《仪礼》中写作“復”,就是招魂的意思。古人深信人死之后,死者的魂灵尚未远离,希望通过招魂之礼,让魂魄归附死者的躯体,使死者得以复生 。

明代吕柟《泾野先生礼问》卷二:“属纩既绝,男女各以其生称而复。”是说经过“属纩”之礼确认病人死亡后,还要为死者复生做最后的努力,即举行招魂之礼,召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亡躯中来,以期恢复生命,这种仪节,就叫“复”。

古代典籍《仪礼》

那么,什么是“属纩”呢?据《礼记·丧大记》:“属纩以俟绝气。”东汉郑玄注:“纩,今之新丝,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

属纩,读作zhǔ kuàng(音同“主矿”)。属,在这里是佩戴、放置的意思。纩,是絮衣服的新丝绵,质地轻飘,稍有一点风吹就会摇动。

属纩,是古代一种丧礼仪式。病人临终之前,要把“纩”,即新的丝絮放在其口鼻上,验看是否还有气息。如果不见新絮摇动,病人就是死了,这才可称“卒”。

后来,人们渐渐地把“属纩”作为人临终的代称。

如,南朝鲍照《松柏篇》云:“属纩生望尽,阖棺世业埋。”

宋朝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曰:“公性与道合,得佛老之妙,属纩之日,凛然如平生。”

清朝田兰芳《袁太学传》:“将属纩,仍谆谆语所亲属,余序而传之。”

守孝人家

纵观整个丧礼,是围绕着处理死者的遗体和灵魂两个主题来进行的。所以,“复”这种礼仪在古代丧葬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仪节,非常隆重。

据《仪礼·士丧礼》载:“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

是说招魂者将死者的爵弁服(即祭服)搭放左臂上,由前东荣(即正室屋顶东面南端的飞檐处)登梯而上,到达屋顶正梁处,以西为上,面北而立,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衣腰,挥动三次衣领,每次挥动皆拉长声音呼号:“皋——某某,归来吧!”这里所说的“某某”,就是死者的名字。如死者是男子,则唤其名,女子则唤其字。

清代鼓乐手

之后,招魂者站在屋顶上,将衣服大致卷一下,至南面檐前扔至地上。下面的接应者用“箧”(qiè,音同“妾”,长方形的竹制小箱子)装起来,再由东阶入屋,将衣服盖于尸体上。至此,招魂礼可告一段落。复而不醒,然后才办丧事。

由于这种复礼,需要前后招唤三次,所以后人就称之为“复三”。

不过,很显然,古之复礼,与今之“复三”丧俗,差别是相当大的。

周礼是在“属纩”之后,立刻进行“复礼”,招魂仪式要在去世后的第一天内举行完。而且招魂是由“一个外人”,即贵族家中的小臣来做。

影视剧中的古代丧礼

今之“复三”仪式,一般是在死者下葬后第三天,且多在墓旁举行。招魂人员是群体性的,即所有服丧人员都要参与,这些都周礼招魂内容大相径庭。

在周代丧礼仪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安魂”环节,即虞祭,其内容与今之“复三”大致相似,可能就是今之“复三”之滥觞。

什么是虞祭

“虞祭”一词,出自《仪礼》中的《士虞礼》这一篇。篇中记载了“士”(最低一级的贵族)举行虞祭的正礼,即士虞礼。

木雕:古代鼓乐手

关于虞祭的得名,郑玄解释说:“虞,犹安也。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反,日中祭之于殡宫以安之礼。”

他又说:“骨肉归于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朝葬,日中而虞,不忍一日离。”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虞即“安”之意,虞祭是安定死者精气、以免其彷徨漂泊的祭祀。虞祭的时间在葬日的当天中午,因为孝子一天也不忍心离开亲人的魂神。

吹鼓手雕塑

周朝时期的虞祭,仪式比较繁琐,今人恐难接受和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需要说明的是,虞祭中的死者作为被祭者,是护佑家族生者的祖先神,对其魂魄的处置,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所有祭祖之礼大致相同。

换言之,许多先秦儒家礼仪随着社会变迁成为有文无献的“死礼仪”时,虞祭中的大部分仪式在历朝历代,直至今天的丧礼中始终沿用。

如明朝嘉靖年间河南《太康县志》记载,其民于葬后有虞祭:“未葬朝暮哀奠,已葬三虞,卒哭、祔祭、小祥、大祥不悉行,惟士夫家一二行之。”

古代守孝图

按照周代丧礼之规定,在棺柩下葬之后,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祭奠阶段,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虞祭、卒哭祭、祔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即使三年之丧结束完毕还有墓祭。但是,早在明朝的时候,人们除了行三虞礼之外,其他诸祭则未必行之。

也就是说,后来的人们觉得周代丧礼比较繁复,令人应接不暇,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化,比如佛教、道教的兴起,对丧葬礼仪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丧礼在传承过程中,其具体仪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颇大,有些仪节甚至完全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如,明朝万历《顺天府志》卷一载:“殡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即礼虞祭也。” 陆容《菽园杂记》对此道:“古人谓墓祭非礼,故《礼》无墓祭之仪。”是说,《仪礼》中并无“墓祭”之礼。

家谱

今之“复三”丧礼仪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把周礼中的“复礼”与“虞祭礼”合二为一,取“复”之名,行“虞”之实,并被赋予新时代的特色。

“复三”一词,最早似见于明代吕柟《泾野先生礼问》卷二:“三日,主人兄弟复三于墓,宗人、戚人皆荐香楮。祝召执事者设奠卓于本茔土地及各冢,新冢则有特牲。”

明代吕柟《泾野先生礼问》卷二 有关“复三”的记载

据吕氏所记,明朝时期的“复三”,是在下葬后第三日于墓地进行。先由主人依次祭奠土地之神、其余各冢及新冢,丧家之宗戚进献纸钱与香,并与主人共同行亚献、三献之礼。毕则将纸钱焚尽。卒礼之后,主人答谢宾客,并邀宾客食于其家。这与今之“复三”习俗相差无几了。

考之典籍,大致在明朝前后,“复三”这种丧仪礼节在很多地方就比较盛行了。只是各地对这种仪节的叫法不一样,在有些地方又称“暖墓” “复山” “复土” “圆坟”。

族谱

如明朝万历《嘉定州志》载:“葬后三日而上冢,谓之复山。”

《金瓶梅》载有此俗,如西门庆死后由吴月娘为其暖墓:“一日,煖了墓回来,答应班上排军节级,各都告辞回衙门去了。”

又如陈敬济死后,“春梅与浑家葛翠屏坐着两顶轿子,伴当跟随,抬三牲祭物来与他暖墓烧纸。”

族谱

“祭祀之美,齐齐皇皇”。复礼和虞祭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儒家古礼,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致在明朝的时候,逐渐演变为“复三”丧俗,在展现中国传统社会丰富的礼仪文化同时,更维系了家族的延续发展,维系了伦理道德,维系了一个秩序井然而充满亲情的和谐社会。

时至今日,由于国家倡导文明祭扫,“复三”这样一个使祖先灵魂安息的庄重繁缛的仪式,在很多地方变得简单很多了。磕三个头、献一束花,在坟前默哀三分钟,都一样可以“慎终追远”,都一样寄托着我们无尽的哀思。(张文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