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勾女实用土法一抹就灵(最实用民间勾女偏方)

风里有诗句 2023-06-13 14:22:21 网友上传

到闺蜜家做客,闺蜜炒菜技术堪比大厨,专业勾火和颠勺都不在话下

今天来闺蜜家做客,我和闺蜜有二十多年的感情了,年轻时因为在一起工作,所以有几年时间是天天在一起的,后来各自结婚、生子、工作变化等等原因,逐渐就见面少了,有时一年、有时几年才见一面,这一晃我们两个从20岁到现在,孩子大的参加工作了,小一点的也上大学了,时间过得真快呀!真是岁月催人老呀!从青丝到白发匆匆就数十年!

我和闺蜜的性格很相投,三观、身材、身高、体重也相仿,除了容貌不一样其他都很相似,所以这也是能够几十年感情一直都好的缘故,虽然不常见面,但无论何时相见也都犹如当初一样,就连我们各自的另一半在一起也都能相谈甚欢,也是很投缘,所以人生匆匆数十载,也许有些缘分真的是前世修来的。

好久不见!闺蜜给我做了一桌子菜款待我,实在是太不好意思了!闺蜜这样盛情款待我,她太辛苦啦!她也说咱俩这次见面间隔的时间有点长啦!有好几年各自忙各自的没顾上见面了,这次要多聊一会儿,闺蜜的爱人今天也没出门,在家跟着一起忙活,又是刷碗又是剁肉的,也是早早就起来忙活啦!中午就我们三个人吃饭,闺蜜做了6个菜1个甜汤,菜量有点大吃不完呀!

这一桌做菜有:土豆炖牛肉、油焖大虾、珍珠丸子、蔬菜沙拉、芹菜炒鸡蛋、酸辣汤藕片、主食是红豆饭,甜汤熬的山楂雪梨水,每样都非常好吃,我们都是将近五十的人了,食量现在都不大,另外为了身体好也都很克制,其实这个年龄了对于大鱼大肉已经不感兴趣了,吃也吃不了两口,反而对一些青菜小炒独有青睐,所以一顿饭吃下来,反而是青菜几乎都吃了,荤菜剩下了。

但是我闺蜜的手艺真是不错,做饭一如既往的好吃,做了几十年饭也是积累了很多经验,还像饭店的大厨一样会颠勺呢!一颠勺还呼呼地冒火,专业!我喜欢吃这样冒过火的菜。我说的冒火和颠勺,在烹调术语中叫“勾火”和\"颠锅“,这两个动作是一起一气呵成的炒菜技艺,就是当翻勺时将翻起的菜品及汤汁里的“油雾”与火苗接触,将火引到勺里,用“勾火”的菜品多为“爆”,这类菜需要短时间的极高温度,炒出来的成品味道非常浓厚。

不过非专业人士不建议如此操作,否则火苗过大,灶台周围有易燃物、灶台太油腻等原因,没有经验的人有可能会控制不好,慌乱中可能会引起厨房着火,其实懂的人了解,即便锅中因为瞬间高温,哪怕是无意中引起勾火,不要慌乱不要怕,拿起锅盖把锅盖上,然后关掉火降温,几秒钟就没问题了,最忌讳慌乱中往油锅里泼水,或者把油锅里带着火苗的油和食材乱泼的,这样不但不会灭火还会让火势蔓延,所以冷静想一下,盖锅盖阻隔火源与空气的接触,火燃烧的过程是需要氧气的,阻隔掉了氧气,火自然就无法继续燃烧,然后关掉火源迅速降温也是有效阻隔燃烧的好方法,当然有经验的大厨炒菜,是会把勾火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的,绝不会引起着火,大厨自己也更不会慌乱的。而且每道菜都要经过勾火的才好吃呀!

再来说说这桌菜:

【牛肉炖土豆】

闺蜜炖牛肉不放一滴水,但是牛肉炖出来软烂鲜香多汁,因为她用到了啤酒,她说用啤酒炖牛肉好处多,首先啤酒里面含有很多酶,可以软化牛肉的活性,让牛肉鲜美细嫩;其次可以分解蛋白质,降低脂肪的吸收;再有就是牛肉带有一定程度的膻腥气,炖肉时用啤酒,可以除去膻腥气味。

【珍珠丸子】

闺蜜做的珍珠丸子,主料是鸡肉,闺蜜的爱人一早就把鸡肉剁成了鸡肉泥,然后用调料腌制上;外面包的珍珠颗粒,是园糯米的,闺蜜提前一晚就用水泡上,糯米泡软泡白后就可以用来做珍珠装饰了;首先把调味好的鸡肉馅,用手搓成鹌鹑蛋大小的圆球,然后放在泡好的糯米中滚一下,鸡肉丸子外面的糯米包裹均匀后,就可以上锅蒸了,隔水蒸一刻钟就好了,做出来的小丸子个个晶莹剔透,我觉得这道菜做宝宝辅食也很不错。如果喜欢鸡肉丸子外面包裹的珍珠更加透明的话,可以把圆糯米换成西米,这道菜是第一个被吃完的。

【酸辣藕片】

这道菜我最喜欢吃,莲藕本身有一种独特清香,另外营养价值很高,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莲藕具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益处,能帮助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藕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具有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闺蜜做的这道菜洁白如玉酸辣适口,真是吃到停不下来的感觉。

说的秋季多吃藕更有很多好处,因为这个季节里,人们会贴秋膘,会多吃肉类及重口味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消化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在体内蓄积过久,自然会损坏胃肠道功能。同时,高油高脂的饮食加上冷缩的血管,也会让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高发。而莲藕中的纤维、多糖及其他营养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蓄积在体内的油脂胆固醇排出体外,保障身体健康。

说到闺蜜做饭很有小心机,做饭讲究荤素搭配,粗纤维的蔬菜是女性朋友,或者久坐有便秘者的福音,所以她做的三道菜都可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芹菜炒鸡蛋、酸辣藕片、还有蔬菜沙拉,其中蔬菜沙拉她用到了酸奶、苦苣、小番茄、紫甘蓝,芹菜必然是粗纤维啦,这些食材都有增进消化,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山楂雪梨甜汤】

最后还有一道甜汤收尾,闺蜜做了跟这个秋天很应景的甜汤,食材用到了我们当地特产鸭梨,还有开胃的山楂,就连糖闺蜜都用心的用到了黄糖,我感受到了她的用心,因为这两天刚刚过了寒露,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凝结现象,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过后大雾天气就回多起来了,而寒露也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也换季了。寒露后空气干燥,人容易烦躁不安,需要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来去秋燥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这道甜汤中的鸭梨富含维生素,各种矿物质,益储藏保鲜时间长,可以清心润肺、止咳平喘、生津止渴;山楂被视为长寿食品,山楂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老年人常吃山楂制品能增强食欲,改善睡眠,保持骨骼钙的稳定;黄糖原料是甘蔗,含有95%左右的蔗糖,因为是土法生产,没有经过化学方法提炼,所以保持甘蔗糖的原汁原味,当然成本要高一些,价格也相对高一点,现在很多高级食品会用到黄糖多一些,

啰嗦了这么多,无非想说的的是闺蜜跟我,几十年建立的感情就像亲人,像亲姐妹一样,所以她对我用心也是表达她对我的爱呀!一顿家常便饭吃出了家的味道,亲人的情感,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平常人需要的,最平常又最安心的日子嘛!我是四毛每天给大家分享美食,喜欢我的美食分享的您,别忘了分享和收藏我的菜谱,更欢迎关注我,我会持续分享我的美食制作给大家!

十多年老钓友分享:4款民间野钓“饵料偏方”,制作简单效果绝

钓鱼这件事情,向来是讲究天时地利的,其中天时是指天气的选择要合适,气温凉爽气压高的天气,这个直接关系到鱼口的好坏,宜选择雨天和风天。

地利则是指钓位的选择,主要选择水温低,溶氧足的区域,所以比较建议钓深、钓远、钓背阴、钓活水等。

除此之外,一款好的饵料,以及自身的经验技术等,也是影响渔获得因素。今天主要是和大家介绍几款民间野钓的饵料偏方,个人觉得非常适用于夏季钓大鱼。

第一款:玉米软糖

这个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吃过,形状和颜色模拟玉米,味道香甜,状态粘软,不易雾化且附钩性好,可用于垂钓鲤鱼和草鱼。其制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准备几块玉米软糖,用开水融化成糖水备用。

第二步:准备一些玉米粉和小麦粉,按照8:2的比例混合均匀,倒入糖水揉成面团。

第三步:将揉好的面团,上锅蒸熟,制成的头打窝挂钩都可以,通杀草鱼、鲤鱼和鲫鱼。

补充:也可以准备一些老玉米,清水洗净加入加快玉米软糖,然后上锅蒸熟,制成的玉米香甜带有玉米的清香,诱鱼效果非常好。

第二款:蚕豆

蚕豆属于豆类中味道比较重的一款,带有一丝腥臭味,其用法比较多,也是爱好传统钓的钓友们必备饵料。

第一种用法:

蚕豆去壳晒干后磨成粉(如果觉得麻烦,也可以买市面上现成的蚕豆粉),加水调成糊,下竿前用钩尖地挑一点就可以,比较适用于鲫鱼。

第二种用法:

也可以直接选用嫩蚕豆,加点黄酒混合均匀,然后盖上保鲜膜上锅蒸熟,用来打窝,或者是碾碎混合其他饵料也可以,亦或是直接挂钩也不错。

第三款、枸杞市面上可以买到的都是干枸杞,所以需要简单加工一下,准备一些蜂蜜水,加几滴垂心者的开胃果酸,然后将枸杞放入其中,泡软后挂钩使用,对草鱼、鲤鱼、鲫鱼的诱惑力非常强。

或者是将蜂蜜水换成曲酒,制作方法一样,不过制作出来的效果比蜂蜜水更好,且泡过枸杞的曲酒,还可以用来制作酒米,一举多得。

这样出来的枸杞,味道酸酸甜甜的,十分开胃,不易雾化,适口性还好,非常适合夏季食用。并且垂心者里面还有很多诱鱼因子,可以增强饵料味型的穿透性,使其诱鱼速度更快,诱鱼范围更广,渔获更有保障。

尤其是里面的LODC素,下水后充分与水融合,然后刺激鱼类的神经系统,增强其嗅觉和味觉能力,使其对饵料的感知更为敏感,并产生强烈的进食欲望。

此外垂心者还有多种味型,适用于不同鱼种,针对性非常强,适用于鲫鱼、鲤鱼、草鱼等多种淡水鱼种,使用起来简单有效。

四、腰果和大麦

腰果形式“腰子”,相较于其他材料,价格比较贵,使用方法也比较简单,直接打成粉搭配其他谷物饵料使用就可以。

准备一些大麦,然后上锅文火炒至焦黄,打成粉之后作为基础饵,搭配一些炒香的麸皮和拉丝粉,调整饵料的比重和粘度。这样制成的饵料谷香味十分浓郁,在鱼口不好的夏季,用来守钓各类大鱼,都有着十分不俗的效果。

最后总结:

上述就是简单总结的一些,关于野钓的民间饵料,主要优势就是取材天然,制作简单,成本低且效果好,感兴趣的钓友可以试试看,个人觉得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传统民俗中,能够“驱邪避鬼”的八种日常俗物

1. 红色

红色是一种咒术性的颜色,能够替人驱邪避鬼;红色又是一种幸运的颜色,能够为人带来幸福美满。

鬼怕红色,是距今至少六七十万年前,人类古早时期——“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物。

民间常以红布、朱砂、动物的血液等物驱鬼避邪。

以红色驱鬼,当源于原始先民对于火的使用和认识。

火为红色,象征着光明,红色的火可以驱除黑暗和驱走野兽,可以烤熟食物,可以取暖,火的使用使人类走进了文明。所以原始先民对火不仅无限崇拜,更对火赋予了无限的神力。

而以红作为火的象征,自然也能驱鬼,中国古人崇拜火,又俗信鬼忌火,可以用来驱鬼祛邪。

《太平广记》记载:

一女鬼对丈夫谈生说:“我与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

过了两年,谈生忍不住好奇心,夜里等女子睡着了,偷偷点灯看她,只见她腰以上已经长出和活人一样的肉了,但腰以下还有白骨。

女子惊醒后发觉谈生偷照自己,说,“你辜负了我。我就要复活了,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年而用灯光照我呢?”

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中记载:潍坊习俗,婚礼亲迎,新娘将进门,用以红绳缚二束草,放在门两旁;又以红砖一双、箸十枝,放在房檐上。这样做的目的是避鬼。

穿上红衣服抵御鬼,红色有驱鬼避邪的功用,于是人们有意将红布拿来制成贴身内衣,故有红抹胸之称。

每年除夕,人们还将对联写到红纸上贴在门上,也寓意驱鬼逐怪。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

人们在自己本命年里,一到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戴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以求趋吉避凶、消灾免祸、平平安安。

2. 鸡鸣

在动物当中,鬼最怕鸡。民间认为鬼惧鸡,忌鸡鸣。

《河图括地象》记载:“鬼畏金鸡,金鸡飞下,食诸恶鬼。”

古人常用鸡驱邪和祭祀,杀鸡驱邪一种巫术,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用鸡和鸡血驱邪的活动,古人认为,鸡和鸡血具有驱鬼邪去灾祸的作用。

农历十月一日,河南民间有杀鸡吓鬼的习俗,传说是阎王爷放鬼,至来年清明节收鬼。民间以为鬼怕鸡血,鸡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杀鸡吓鬼,以使小鬼不敢出来。

洛阳丧葬习俗,伊川一带出殡队伍以喜乐为前导,掂香纸篮的领路,香纸篮内放有一只公鸡名曰“叫魂鸡”,一边走一边用桑树枝或石榴树枝条打鸡,此为驱鬼辟邪,有“六精斩尽魂魄散,金鸡鸣处神鬼惊”之说。

这类信仰,大约是由“鸡鸣天亮”而来。

鬼阴畏阳,鸡为阳物,白昼是阳世人活动时间,黑夜是阴间鬼魂活动的时间。鸡鸣天明,宣告阴魂鬼魅活动结束,故鬼畏鸡鸣。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述桑氏与李氏鬼相恋,李氏鬼“鸡鸣欲去,赠绣履一钩”,“李听鸡鸣,彷徨别去”。

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中“都中鬼怪”说:“鸡鸣一声,五鬼皆无踪矣。”

这一俗信后来广为流播,至今老人们仍有此观念——晚上如果遇见了鬼,只要学叫鸡啼就可以把鬼吓跑。

3. 撒米

谷米是民间防鬼魅所忌惮之物。

民间以为米有驱除鬼魅、防避邪祟的作用,因为鬼怕米,撒米可以驱鬼祛邪,在香港的鬼片中,有一种招魂的仪式叫做“问米”,就是利用鬼忌米来驱使鬼魂问道的一种方式。

撒米驱灾,其实也是大米可以驱邪这种传统信仰的现代表现,粤剧里的“神功戏”至今有撒米的仪式,目的就是挡灾避邪。

在四川一些乡镇里,家里人病了,可能会被认为是惊动了家宅中的鬼灵,老年人端来一碗水,手握一把米,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力踏脚,朝东南西北四方撒米,然后把水泼在地上,就意味着请来了神灵,驱邪撵鬼。

丧葬时道士作法,米是必备的道具,出殡至坟墓地前,坟地四周必须撒盐米引鬼,这样死者的鬼魂就不会加害抬棺的人了。

江苏一带在“喊惊魂”的习俗中,也常用谷米作驱邪引魂的主要“道具”。

4. 柳枝

柳,又名“鬼怖木”,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避邪之物。

清明节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鬼魂邪气侵扰,必须禳灾、祓除、驱邪,其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

道士作法驱鬼时,也常使用柳枝,民间也一向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

少数民族请巫医救治病患时,巫医多会替病患配带柳枝,避免鬼怪再来作祟。

满族人视柳为神树,有插柳辟邪的习俗。

民间传说,用柳枝打鬼,每打一次,鬼会矮七寸,多打几次,鬼就吓跑了。

5. 赤豆

赤小豆,又称赤豆、红豆、红小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温、消肿解毒等作用。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赤小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故赤小豆被认为是有驱鬼避疫的神通,民间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清人袁枚《子不语》卷十三“僵尸求食”条就记载了鬼怕赤豆的故事。

但明人李时珍从医学角度认为:“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做小豆粥以厌之,亦附会之妄说也。”

6. 唾沫

中国古代传流下来一种治鬼的办法,说是鬼怕人的唾沫。

这个传说大概秦汉时期就已经比较普遍,古人忌唾,因为唾是巫人诅咒的方法。

由于唾沫本身是一种“口毒”,亦称“毒液”,所以既能害人,也能以毒攻毒,治鬼辟邪。

《定伯卖鬼》记载:

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便诈称自己也是鬼,真假二鬼遂结伴同行。途中宋定伯以初入鬼伍不习规矩为辞,向对方套取“鬼最怕什么”,真鬼坦言相告:“鬼最怕被人唾面。”

结果宋定伯便用吐唾之法治服了真鬼,使真鬼变成一只羊,在宛市上卖了一千五百钱。这件“奇闻”在当时大概流传很广,有“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的谣谚传播。

鬼畏唾沫这个鬼界的秘密,就这样被那个缺心眼的鬼泄露出来了。

在后来的鬼故事中,大都接受了这一说法,并且添枝加叶,说得越来越生动了。

明人姚旅《露书》中,亦有“鬼不畏符只畏唾”之语,显出唾液治鬼的无上法力。人有此制鬼法宝随身,日常独行,夜路遇鬼,也就大可不必多惧了。

7. 筛子

筛子,是一种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器具,上面布满均匀小孔,用来过滤大的东西和杂物的用具,用两句成语来说明筛子的作用,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筛子驱鬼辟邪的习俗,源于《破阴阳八卦桃花女》的古老故事。

其中写到算卦的周公占术屡为小桃树修炼成精的桃花女所破,周公便设计陷害桃花女,假托媒人来到桃花女家,为自己的儿子增福求婚,桃花女将计就计,答应婚事。

桃花女出门的时辰正与日游神相触,桃花女叫人拿个筛子走在喜车前,这叫筛子“千只眼”,赶跑了日游神;桃花女上车后,用红布将头脸罩住,避过了太岁。

原来凶神恶煞害怕筛子、红布这类镇厌物,故而,不敢接近喜车和新娘。

此事传开,那些欲办喜事又怕凶神恶煞侵袭的人家,都效仿桃花女的办法。

从此,用筛子盖轿以及新娘用红布遮盖头脸等习俗,蔚成世代流传的婚娶风情,甚至直到现在,仍有在新房里悬挂筛子红布以解煞辟邪的。

8. 响器

俞平伯先生《古槐梦遇》中“鬼国语”说:“鬼国故无响器,有之亦不鸣,鸣之亦不响。”

响器是民间土话,指的是锣鼓家伙。

响器是道士作法时的法宝之一,病家常请道士打醮,求神驱鬼治病。

打醮时,禁止陌生人入见,道士身穿法衣,手握铃铛响器在屋里走来走去,烧香焚化疏文,嘴里还喋喋不休地念着经文,召神驱鬼,祈福祛灾。

说到鬼怕响器,源头恐怕还得从鬼怕响声说起。

鞭炮最早叫爆竹,是用于避鬼驱邪的。

早在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就记载了传播疫疠的山臊恶鬼危害百姓,人们利用竹子燃烧时产生的爆裂声来驱赶山臊恶鬼的传说。

清人袁枚《续子不语》卷八中“金能退鬼”条记载:

乾隆己酉年,常熟县夜间闹鬼,突入民家,满城不安。县令向顾德懋求教治鬼办法,顾德懋说:“这些鬼是阴兵,兵以鼓进,以金退。”顾德懋教人们敲击锣鼓响器,终于把骚扰百姓的恶鬼吓跑。

明人钱希言《狯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说松浦县某村忽有数十只鬼现作人形,召请伶人演戏,约定不许敲锣,长夜不歇。没有锣鼓那还怎么演戏呐?伶人苦不堪言,实在忍无可忍,最终敲响锣鼓,但听铿然一声,众鬼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