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有科学依据吗(星座有科学依据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信)

往事如风 2023-08-10 22:46:32 互联网

都说星座是迷信,为什么你还是觉得很准呢?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相信星座,每周对着星座一顿查,想看看运势如何,有没有桃花运或者会不会遭小人暗算,据她所说,好多次她按照指示成功逢凶化吉。

与之相对的,我还有一个朋友,则是对星座、占卜、塔罗牌之类的嗤之以鼻,认为这些东西不过是迷信罢了,小孩子玩玩也就得了,成年人还是要相信科学。

相信你和我一样,生活中也会有这样两种朋友,那么他们这两种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为什么说星座分析不太靠谱?

首先,可以肯定的和大家说,星座分析这种东西是不大靠谱的,为什么?因为星座本身就不大靠谱啊。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十二星座属于黄道星座,它的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代,但是!由于天上的星星,包括地球都是在不断运动的,他们的相对位置早已发生了变化,星座所属的日期也发生了变化。拿摩羯座来说,摩羯座所属的日期是12.22-01.20,但是到了现在,日期已经变为了01.19-02.15。

特别是对于处在两个星座交界处的同学,很可能出现出生的时候是一个星座,现在又变成了另一个星座的情况,这就有点尴尬了。

二、虽然但是,为什么还是觉得很准?

比较相信星座解析的朋友,通常会有一种感觉:“我天,他怎么说得这么准”、“啊啊,这完完全全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啊”,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星座常常让你觉得说得很准呢?

其实,让你觉得很准真的很简单,只需要星座预测的内容符合巴纳姆效应还有证实性偏见就行了。

1、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福勒这个实验当时是这么做的,他找了很多学生,并给了这些学生一段相同的文字:

你希望受到他人喜爱,又对自己很严格,甚至吹毛求疵;

虽然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在日常中还没有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柔软与忧虑的内心;

有时候你外向、亲和、善于交际,有时候你又内向、谨慎而沉默......

福勒让学生们判断这些描述是否和自己符合,并且根据精准度从0到5打分,最终的综合结果高达4.26分,也就是说大家觉得这些描述基本都很符合自己。

这就是星座分析让你觉得很准的秘密。这些分析,经常会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而且大多是比较正面、鼓励、积极向上的词句,由于大家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自然就会倾向于相信这些正能量的描述。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下次再看星座分析的时候,你可以试着从自己的星座跳出来,找一个不是自己星座的描述,你会惊奇的发现,诶,好像也挺符合的。

2、证实性偏见

证实性偏见是指人们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者观念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寻找能够证明这种观念的信息,而那些可能推翻这个信念的观点会被我们主动忽视掉。

那些星座控们,就是落入了对星座的证实性偏见之中,我们知道即使再怎么修饰,星座分析中肯定有一些不符合我们的描述,但是如果你在此前的生活中,已经建立了对星座的信念,这些不符合的内容往往会被你主观忽视掉,只关注那些能够被证明的内容,可以这样说,你的大脑为你构建了一个陷阱,让你陷入星座不能自拔。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证实性偏见可以说是最广泛的一种心理效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相信一些东西,但是那些东西中必然都会包含不合理的内容,当然啦,不合理不代表是错的,关于信仰的讨论也不是今天的主题,就不多说啦。

三、没必要去黑星座,甚至去鄙视信星座的人

虽然前面讲了很多星座的“坏话”,但是并不是在抨击星座,只是在科普一些知识哈。

对于星座,我觉得一种比较健康的态度是,既不要过分相信(在B站上,有关星座的视频会被提示“该内容仅供娱乐,请勿轻信”),也不要过分贬低。毕竟,星座是一种很好的社交破冰和娱乐的手段,大家刚认识的时候,互相问一下星座,可以很快的拉近距离,然后开始更多的对话与沟通,平时和朋友同事也可以聊星座打趣,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王苹果

审核:樊春雷

参考文献:

[1]文婧, 李依萱. "星座迷信"在青少年中蔓延的现状初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09(004):84-85.

[2]朱沁霖, 沈建人. "星座迷信"现象的心理探析[J]. 大众心理学, 2019, 000(002):44-44.

[3]彭梓林. 大学生星座相信程度与巴纳姆效应关系分析[J]. 校园心理, 2014.

都说星座是迷信,为什么你还是觉得很准呢?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相信星座,每周对着星座一顿查,想看看运势如何,有没有桃花运或者会不会遭小人暗算,据她所说,好多次她按照指示成功逢凶化吉。

与之相对的,我还有一个朋友,则是对星座、占卜、塔罗牌之类的嗤之以鼻,认为这些东西不过是迷信罢了,小孩子玩玩也就得了,成年人还是要相信科学。

相信你和我一样,生活中也会有这样两种朋友,那么他们这两种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为什么说星座分析不太靠谱?

首先,可以肯定的和大家说,星座分析这种东西是不大靠谱的,为什么?因为星座本身就不大靠谱啊。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十二星座属于黄道星座,它的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代,但是!由于天上的星星,包括地球都是在不断运动的,他们的相对位置早已发生了变化,星座所属的日期也发生了变化。拿摩羯座来说,摩羯座所属的日期是12.22-01.20,但是到了现在,日期已经变为了01.19-02.15。

特别是对于处在两个星座交界处的同学,很可能出现出生的时候是一个星座,现在又变成了另一个星座的情况,这就有点尴尬了。

二、虽然但是,为什么还是觉得很准?

比较相信星座解析的朋友,通常会有一种感觉:“我天,他怎么说得这么准”、“啊啊,这完完全全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啊”,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星座常常让你觉得说得很准呢?

其实,让你觉得很准真的很简单,只需要星座预测的内容符合巴纳姆效应还有证实性偏见就行了。

1、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福勒这个实验当时是这么做的,他找了很多学生,并给了这些学生一段相同的文字:

你希望受到他人喜爱,又对自己很严格,甚至吹毛求疵;

虽然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在日常中还没有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柔软与忧虑的内心;

有时候你外向、亲和、善于交际,有时候你又内向、谨慎而沉默......

福勒让学生们判断这些描述是否和自己符合,并且根据精准度从0到5打分,最终的综合结果高达4.26分,也就是说大家觉得这些描述基本都很符合自己。

这就是星座分析让你觉得很准的秘密。这些分析,经常会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而且大多是比较正面、鼓励、积极向上的词句,由于大家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自然就会倾向于相信这些正能量的描述。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下次再看星座分析的时候,你可以试着从自己的星座跳出来,找一个不是自己星座的描述,你会惊奇的发现,诶,好像也挺符合的。

2、证实性偏见

证实性偏见是指人们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者观念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寻找能够证明这种观念的信息,而那些可能推翻这个信念的观点会被我们主动忽视掉。

那些星座控们,就是落入了对星座的证实性偏见之中,我们知道即使再怎么修饰,星座分析中肯定有一些不符合我们的描述,但是如果你在此前的生活中,已经建立了对星座的信念,这些不符合的内容往往会被你主观忽视掉,只关注那些能够被证明的内容,可以这样说,你的大脑为你构建了一个陷阱,让你陷入星座不能自拔。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证实性偏见可以说是最广泛的一种心理效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相信一些东西,但是那些东西中必然都会包含不合理的内容,当然啦,不合理不代表是错的,关于信仰的讨论也不是今天的主题,就不多说啦。

三、没必要去黑星座,甚至去鄙视信星座的人

虽然前面讲了很多星座的“坏话”,但是并不是在抨击星座,只是在科普一些知识哈。

对于星座,我觉得一种比较健康的态度是,既不要过分相信(在B站上,有关星座的视频会被提示“该内容仅供娱乐,请勿轻信”),也不要过分贬低。毕竟,星座是一种很好的社交破冰和娱乐的手段,大家刚认识的时候,互相问一下星座,可以很快的拉近距离,然后开始更多的对话与沟通,平时和朋友同事也可以聊星座打趣,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王苹果

审核:樊春雷

参考文献:

[1]文婧, 李依萱. "星座迷信"在青少年中蔓延的现状初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09(004):84-85.

[2]朱沁霖, 沈建人. "星座迷信"现象的心理探析[J]. 大众心理学, 2019, 000(002):44-44.

[3]彭梓林. 大学生星座相信程度与巴纳姆效应关系分析[J]. 校园心理, 2014.

星座有科学依据吗?到底该信还是不信?

星座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将星座与自己的性格、命运挂钩,认为星座能预测未来,影响人的命运。那么,星座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星座的由来。星座是由中国、希腊和巴比伦等文化与天文学相关联的,其中希腊文化对星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古希腊人将天空划分为12个部分,称之为黄道十二宫,并将每个星座与特定的神祇联系在一起。这些神祇在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每个星座赋予独特的个性特征。

虽然星座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容置疑,但是是否有科学依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星座是存在的,但并不具有影响人类命运的力量。Astronomy(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物理、恒星和太阳系等天体运动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物理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并不包括未来预测。因此,我们不能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证明星座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星座与性格确实有关系。根据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是确定个人特质的主要因素,而星座则是一种为数众多的指标之一。星座的特征可代表某些人的性格差异,但并不是它的唯一表征,也不应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准或覆盖所有人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证明星座与性格有关。

第三,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星座可能存在一定的预测能力。 来自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有超过70%的人相信星座对他们的性格、恋爱和事业有影响。而根据统计学研究,在某些情况下,星座确实可能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微弱的影响。例如,精神病学研究发现,出生时的季节可能与患上某些精神病的风险存在相关性,这种现象受到出生时所处的季节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影响。此外,某些研究还表明,在某些自杀和犯罪案件中,凶手和受害者的出生日期呈现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星座只是人类文化和天文学的产物,即便存在一定的科学依据,它也只是一种表象,并不是人类命运的全部。个人行为和决策才是真正影响人类生活的关键。也就是说,即使你出生在同一星座下,但是你的行为、思想和决策可能与其他同星座的人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星座的存在与否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尽管星座可能代表某些人的性格差异,但它并不是测量个体特质的唯一依据。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人类的性格和行为,而不是仅仅借助星座来预测未来和影响人类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星座。虽然星座为大众提供了一种体验人生的方式,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它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种幻想,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单纯依据星座的特征来对自己和他人做出评价或决策。

总之,星座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但不应作为一种真正意义的科学依据。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发掘自身的特点和潜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走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陶白白研究星座为什么这么准?星座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前段时间,陶白白火了!

“没有人可以从别人的嘴里了解我,但陶白白可以。”

“你会为了我去陶白白搜星座吗?”

“肚子里的蛔虫都没他清楚。”

这些都是网友对陶白白的评价。陶白白,一个在抖音吸粉千万,相关视频播放量达20多亿的知名星座博主。

他擅长用讲故事的形式分析解读十二星座,发布的作品主要围绕十二星座的性格特点、恋爱心理活动等,尤其是每周一以图文形式发布各星座的当周运势,剖析出每一个星座的内心世界,和预测每周运势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多粉丝的认同和追捧。不得不说,他的视频运营方式有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快速抓住了短视频风口。

实际上,陶白白讲的十二星座的特点,用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可以讲得通。“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遍的、含糊不清的、广泛的形容词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并且认为描述的就是自己。

所以现在市面上很多传统的占星术、星相学和算命先生都会应用巴纳姆效应来自圆其说。

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对他的学生进行了心理评估,以评估结果为基础进行心理分析,一周之后,他给每个学生反馈了报告,而学生对他分析的准确度都表示很准。其实每个学生拿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报告的陈述是他在报摊占星术书中摘录下来的。

这就不难理解星座本质上就是心理学的产物。比如号称完美主义的座;爱自由的射手座;表面坚强、内心软弱的金牛座,这些特质在多数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来。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我想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了解自己,需要认可,需要通过外界信息的投射来得到认识。

星座对人的性格虽然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但星座对人的预测有多少科学成分,我们不能下一个定论。这个问题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当生活遭遇滑铁卢,当有感情问题的时候,不如换个角度看人生,多与现实的人沟通,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当然,信不信星座也好,不妨碍用来增加社交的话题性,是个不错的方法。

“今天,你看陶白白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