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八字(关公八字五行属火吗)

倚势凌人 2023-08-22 16:48:23 网友投稿

前门关帝庙有什么特别,光绪皇帝竟拜了64次

为什么关帝庙建在城楼下?

上期结束的时候,给群里朋友们出了道题:为什么北京都城九座城门中,有七座城门里有关帝庙?关帝庙建在城楼下面,不像两座真武庙建在箭楼后边,或其他的地方,为什么?

后来群里没有应答,我估计这道题可能有点冷门。下面我就说一下,大家听听有没有道理:

首先这七座关帝庙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瓮城的西北角;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的关帝庙建在瓮城东北角。看起来没有规律章法,但仔细分析,还是有章可循。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建关帝庙。当时都城东侧的东直门,当时叫崇仁门是元朝的叫法;朝阳门叫齐化门,老北京人口语是“齐活门”。

东边崇仁门,西边齐化门;西侧是西直门,那会儿叫和义门;阜成门叫平则门。这4座城门还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刘秉忠安排建的老城墙和老城门。在元朝的至元十九年(1359年)冬,又修筑了瓮城和箭楼。这四座城门在明朝永乐年间有瓮城,朱棣决定把关帝庙建在瓮城里的。

为什么没有像安定门、德胜门的真武庙那样建在城门对面?德胜门箭楼底下没门洞。在箭楼后边建真武庙不影响交通。前门有门洞,东西两侧还有闸楼,闸楼下面有门洞。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四座门在明朝永乐年间,不是这种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也可能就把关帝庙建在箭楼后边了。

根据历史记载,在元朝至正十九年冬季,建瓮城和箭楼时,箭楼下面有城门洞。1969年拆西直门发现的元朝和义门箭楼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1969年拆除西直门露出的千斤闸。

1969年拆除西直门露出的元代和义门

从照片可见,上面的箭楼已经看不见了,明朝建西直门箭楼时,拆完后给压上了,但在箭楼下面有城门洞。这四座城门瓮城中间是进出城的道路。不可能在道路中间建关帝庙。

在瓮城中间不适合建关帝庙,就剩瓮城4个犄角了。哪个犄角建?靠箭楼的两个犄角的土城墙是元朝至正19年用夯土建起来的,到明朝永乐年间,刚过50多年,下大雨就往下冲泥土,稳固程度差。靠城楼的两个犄角的城墙是元朝至元四年建的,到明朝永乐年间接近150年了,稳固程度要好得多,所以这四座城门的关帝庙都建在瓮城里挨着城楼的犄角。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北京90%的关帝庙都有一个特点:坐北朝南,面南背北,以示正统。中国北方,除关帝庙的其他庙宇、寺院,也普遍有这个规律。

看一下这7座关帝庙的照片:

东直门的瓮城。关帝庙在瓮城西北角,坐北朝南。

朝阳门的瓮城,关帝庙也在西北角,坐北朝南。

崇文门瓮城,关帝庙在西北角的。坐北朝南。

正阳门瓮城里,西北角的关帝庙,坐北朝南。东北角是观音寺。

宣武门瓮城东北角的关帝庙,坐北朝南。

阜成门瓮城东北角的关帝庙,这张照片看不见城楼,从南往北拍的。虽然看不见城楼,仍然能看出是坐北朝南;旁边能看见瓮城北侧闸楼下面的城门洞。

乾隆时期的地图。标着西直门瓮城东北角的关帝庙。

这7张照片能清楚地看到,这7座关帝庙,全是坐北朝南。

那么为什么没把关帝庙建在瓮城的西南角、东南角?城墙比较高,如果建在瓮城里西南角或东南角,就是阴山背后、无冬立夏都看不见太阳,又冷又暗,不适合建关帝庙。

而且坐北朝南,是中国北方建筑庙宇、寺院的普遍规律。假如把关帝庙建在靠瓮城南墙的位置,就不是坐北朝南了。

当然,在北京也有特例,关帝庙不是坐北朝南的也有。老百姓管这种特殊情况叫倒座庙。比如海淀区苏州街那边,原来就有一座关帝庙是坐南朝北的,就叫倒座庙。这是特殊性。

结论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这4座关帝庙所在位置是最佳或唯一的选择。都城南边的3座城门,以及南半部整个城墙,都是在永乐年间南移过来的。原来元朝老的南城墙不在这趟线。建关帝庙的时候,还没建瓮城和箭楼,所以南边这3个城楼下建关帝庙坐北朝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这就是我对这道题的解释。

灵验的前门关帝庙

根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64次到正阳门瓮城里关帝庙参拜烧香。为什么要去这么多次?他一共在位34年,平均一年都要接近两次了。光绪帝在位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前15年他年龄还小,只能当傀儡,18岁亲政之后,从名义上来说,慈禧太后就把交给光绪帝了。可实际上,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光绪帝始终没能摆脱慈禧的压制和掌控。

光绪非常想成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可是在慈禧强势控制打压下,没办法挣脱。他去正阳门关帝庙参拜关老爷,不是想借助关羽的声势维护清朝统治,而是希望关老爷能够保佑他真正掌有国家权力、施展才华抱负。我觉得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听下人们说,正阳门关帝庙的关老爷最灵验,有求必应。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把希望寄托到了关老爷这里了,但局势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改变。他逐渐把满腔热血化作了满眼泪水和满腹惆怅。这是我对光绪帝64次参拜关老爷的一个看法。

1902年1月8号,光绪和慈禧从西安回銮北京。在马家铺下火车,坐轿回紫禁城。路过正阳门的时候,慈禧太后去瓮城里东侧拜观音菩萨。光绪帝就到西侧的关帝庙拜关公。据说这是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关于光绪帝的照片。低着头在从轿子里头迈出来,看不见正脸。听说他拍了不少照片,但按慈禧太后的意图给销毁了。现在确实很难找到光绪帝的照片。

七座关帝庙里的关老爷塑像,并非全都一致。其中6座里有塑像,东直门的那座里只有牌位。6座庙里的塑像现在看不见了;但当初老人们曾经看过,是不一样的。

不仅是塑像不一样,其他方面也有区别,包括庙的面积、里面的贡品、祭祀的东西等。下面说一说正阳门瓮城里的关帝庙。

明朝嘉靖皇帝把宫里供奉的关老爷塑像,请到了前门瓮城关帝庙。这有个小故事:据说在嘉靖年间,世宗皇帝有时候让算命大师给大臣们看手相、批八字。他在旁边观察,估计他想看看这些大臣里是否有对他不忠的人。一天算命大师给大臣们算完命后,他让算命大师给宫内供奉的关老爷批个八字。批八字是中国封建社会根据人出生的年、月、日、时,8个天干地支,来推断这人一生的祸福、善恶、吉凶等情况。给关老爷的神像怎么批?谁也说不出关老爷生辰的八字。可这位大师有办法。他问这尊塑像雕刻完成的年月日时。根据雕刻完成的时间来推算。算来算去说这尊塑像主凶,必遭雷邪。他对哪个大臣们也不敢说不好的词,就把不好的词用到塑像上了。说得嘉靖皇帝哈哈一笑,没过几天,他安排下面重新雕刻一尊关帝像,且要在黄道吉日完工。新关帝像摆上,把原来这尊抬走,敲锣打鼓送到前门瓮城的关帝庙了。没过多少天,全城老百姓传,皇上赐了一座关帝像给前门瓮城的关帝庙,而且做这尊关帝像是原来皇上的御用之物,那是有求必应,非常灵验。结果一传,全城的老百姓蜂拥而至到正阳门瓮城里的关帝庙来求拜,求福求寿求子求平安求功名的络绎不绝,香火非常盛,所以前门瓮城关帝庙的塑像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传正阳门关帝庙非常灵验。主要有两件事儿:

其一,清顺治年间,有个著名诗人王士祯参加科举,考前到正阳门关帝庙求签。他求的签语是,“今君更深为宏通,且向江头作钓翁,玉兔重生应发迹,万人头上逞英雄”。后来王士祯中了进士!本来应该留在京城做官,可他没在京城,去了扬州。几年后,康熙年间,他被提拔为国子监的祭酒,后来官至刑部尚书。老了之后,他回顾自己一生沉浮,认为完全应验了关帝庙的求签签语。后来在京城就流传说,“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庙里求”。

其二,咸丰年间,有个到京城会试的举子李若侬,也到前门关帝庙求签。他抽的签是:名落孙山外。他一想这回考试肯定没戏了。可他还是考了,结果考中了,得了进士。他觉得前门关帝庙这签不灵啊。中了进士后,要参加皇上亲自面试的殿试;一举中了探花,就是第3名。在他前面第一名状元叫孙家鼎,第2名榜眼叫孙念祖。他这个第3名恰好就在姓孙的后面,和关帝庙抽签说的“名落孙山外”合上了。他觉得前门关帝庙这签可真灵。这个消息也传遍了京城。

前门瓮城关帝庙里,有一匹明朝永乐年间的汉白玉石马,被列为关帝庙三宝之一。

一个关老爷的一轴画像。据说这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亲笔画,现在看不见了。1900年八国联军闹北京的时候,被德国兵抢走了。

还有一件宝贝是三把大刀,最大最沉的一把长有2丈,重400斤;小一点的是120斤,还有一把是80斤。这三把大刀都是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陕西绥德的承守营都司马马国义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专门定制的,铸铁的真刀。

相传关老爷单刀赴会是农历五月十三,每年这天前门关帝庙都要举行一次磨刀典礼。安排人把三柄大刀抬出庙门,同时请来三元刀铺的工匠,按照正常磨刀的方法,把这三把大刀磨光。同时举行一个仪式,放回原处。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全城的老百姓都到关帝庙来观看磨刀典礼,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磨刀需要蘸着水,所以老百姓说,农历五月十三必定下雨;而且有一句谚语叫“大旱三年,忘不了农历五月十三”就这么一句话。

很遗憾,1967年关帝庙被拆了,三把大刀也不知去向。

永乐年间北京三大变化

基本用了5期时间和朋友们分享了,我对明朝永乐年间,北京都城变化研究的3大重点,再总结一下:

1、永乐年间,朝廷安排在丽正门外盖了一大片房子,涉及到大栅栏起源。

2、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开始,朝廷在都城的安排八座城门,以打点来通知开关城门。一座城门是以敲钟来通知。这就是老北京的俗话“九门八点一口钟”。研究这句俗话产生的真正原因。

3、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安排在九座城门旁各建一座庙。明成祖朱棣想通过建庙,达到什么目的?明末又增建了一座庙,成了十座庙,其中一座庙没有塑像,就是老北京俗话说的“九门十座庙,一座无神造”。研究这句话包含的全部的信息。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主讲 |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文字整理 | Margaret Li

录音整理 | 马玉明

编辑 | 黄加佳

流程编辑:郭丹

京剧里的“关公戏”有多少?

关羽的戏剧化与历史性

关羽在戏剧里是把他装成一个“神”的,而在历史上,他只是一个人。不过戏剧的编制,是很忠实于《三国演义》的。《演义》描写诸葛亮和关羽,很多事实出于虚构,甚至摭拾别人佳传以为二人增色,戏剧又从而甚之,于是积重难返,有把陈寿《三国》来矫正《演义》的,人且掩耳疾走,以为怪诞、妄语。难在是不合理的,爰草此篇,就有道而正焉:

小三麻子之《夺荆州》

《斩雄虎》

一名《宿庙换容》,是《关羽》剧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出戏。《三国演义》也没有说到这一节,陈寿《三国志》有“亡命奔郡涿”,剧就从这一句里生发出来,关羽上场还是个本色脸,到了庙里,神圣才给他换容,而成了现在的赤面长髯。是非常荒唐不经的。但《演义》也没有说过关羽是红面孔。戏剧更从《演义》“面如重枣”里化出来,而造成了后世不易的典型,甚至有说他本来是卖枣子的,益发可笑。此戏唯见三麻子演过,唱高钵子,想是徽班老本。

《桃园结义》

世为美谈,按诸史实,《关羽传》只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传》倒有:“少与关羽,俱事先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恩如兄弟,当然没有结拜。飞兄事之,则关张结拜,倒是事实了。《演义》凭空撰“桃园三结义”,且有“不愿同年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日死”之语。星相家乃又撰出关羽八字是四“戊午”,张飞是四“癸亥”,抑若实有其事者,尤为无稽。按先主起兵在献帝初平元年,若以关羽生于戊午推之,则是年为十三岁,张飞才八岁耳。初平三年,关张为别部司马,备年三十二,关张不能仅十余龄也。信是,则桃园结义,关张均为十龄左右之童子,而满面于思于思,岂不可笑煞人?

《温酒斩华雄》

袁绍集合诸侯起义兵讨董卓,有关羽温酒斩华雄事,按斩华雄者乃是孙坚,不是关羽。 《吴志·孙坚传》:“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又云:“坚复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

高盛麟之《斩华雄》

《秉烛达旦》

《羽本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魏志》:“五年春……公东击备,破了,生擒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又云:“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是刘备走失妻子在前,关羽降曹在后,保备家眷者当为夏侯博,而非关羽。《演义》合前二事为一,以关羽护眷,而撰出秉烛达旦事。至今引为美谈,虽通人亦不复辨。其实并无其事,而关羽亦并非不好色者,裴松之注引《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聚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安。”是羽不非无二色,且与曹操争一女矣。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则引《华阳国志》:“关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秦宜禄妻。”而明人作关帝庙碑,且直云:“公娶秦宜禄妻,生子兴。”尤为奇突。

《赠袍赐马》

均不见于史,“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见《曹瞒传》。陈志《吕布传》亦言“布有良马曰赤兔”,布后为曹操所擒,缢杀之。但未闻以马赐关羽也。《关羽传》:“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演义》此“马”字设想为吕布之赤兔,后世遂有长髯赤面、骑赤兔马、执青龙刀之汉寿亭侯,形诸庙祝,见之画册,使千载下遐想其神威,《演义》亦狡狯矣。

《斩颜良诛文丑》

《羽传》有斩颜良,无诛文丑事。读者遂谓颜良确有,而文丑并无其人。按《袁绍传》:“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苟谌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又“绍渡河,壁延津,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斩丑,绍军大震。”是《演义》所载,备与文丑同出军前,亦据史实,但斩文丑者不是关羽耳。

夏月润之《斩颜良》

《封金挂印》

《羽传》:“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绍军。””《演义》此节颇就史实,但增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赐美女等以渲染耳。

《过关斩将》

《演义》所述,当以此节为最谬。按建安五年春,郭嘉劝操击备,备奔绍,操禽羽以归。四月,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羽斩颜良,解白马围。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操骑不满六百,纵兵竟大破之,斩文丑。绍军大震,操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关羽亡归刘备(略见《魏太祖本纪》)。是操与绍军相距仅官渡至阳武关数十里地耳。关羽辞曹,旦夕而至,焉用东虺西突,过五关斩六将哉。

《曹营十二年》

《演义》不曾说明羽在曹营,到底住过几年,而平剧演之为曹营十二。其实羽以建安春间降曹。八月,袁曹对垒于官渡,而关羽已亡归刘备久矣。前后时日,最多不到半年。《羽传》载,曹公壮关羽为人而察其心无久留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我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奔先主子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史家以为美谈。《演义》必欲增多蛇足,演出五关斩将,必俟斩了蔡扬,而通行文书,始与递到。写曹操如鬼蜮,写关羽如狂夫,可谓两失之。

羽居曹营,归心似箭,大丈夫去就分明,磊磊落落,关羽平生以此事最为值得传颂,若居曹营十二年,则是建安五年以至十七年矣,去如是其缓,又何贵乎一关羽哉。戏剧负教育责任甚大,于此等处亟宜留意,吾恐世有忝颜事仇,贪位恋禄不去。一旦失势,走马来归,以关壮缪为口实者,故不得不辨正之。

《古城会》

《演义》之张飞据古城,人皆以为无其地。按《前汉书·地理志》:“古城在颖州郡崇高县,武帝置。”又《嵩山志》:“古城周遭不过一里,东西无门闉之限,东汉时废之,入阳城。”则古城实有其地,为三国时袁曹用兵相距处,其地有袁术个、曹操城。但术已久灭,张飞窃据于此,苟安一时,理亦可通。但不在嵩山隐奥处,不在黄河渡口耳。蔡扬亦有其人,见《魏志》。建安六年,共都叛应刘备,操命蔡扬讨都,为都所破,备奔荆州。蔡扬是否为共都所杀,书不载,但亦未为关羽所杀耳。

李洪春、孔小亭之《古城会》

《华容道》

陈寿《三国志》,不载,唯裴注引《山阳公载记》云:“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蹈藉,陷泥淖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互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互徒无类矣。’备虽亦放火而无所及。”《演义》全用其事,但增一关羽以为备军之主,度《演义》作者之心,以为关羽受曹操如许厚恩,不辞而别,总当有一生死全交的答报,以增关羽人格。不知羽斩颜良,解白马围,固已报之矣。且许田之猎,羽即劝备杀操,备不从。后来备兵败当阳,与羽飘泊夏口,羽曰:“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是羽认清曹操,久欲得而杀之,安得守一华容小道,反纵贼逸去之理,《演义》于诸葛关羽,往往欲重其人,加甚蛇足,效果适得其反,皆此类也。

《战长沙》

《关羽传》,先主收江南诸郡,拜封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黄忠传》:“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曹公克荆州,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遂委质随从人蜀。”《演义》以《羽传》“收江南诸郡拜封元勋”一语,演出《战长沙》一段回目,颇有匠心独运之能。但《黄忠传》,始终未言其老,亦不言其善射,则《演义》自为之耳。又状黄忠善愤怒,岂因卒谥刚侯,一语而悟出耶?唯入魏延,叛杀韩玄,降汉,诸葛亮见其生有反骨,欲推出问斩一节,则颇不经,按,《魏延传》,但云:“文长,义阳人。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固未言其来自长沙也。

《单刀会》

《演义》与戏剧,最可信而有征者,厥唯单刀会。事见《鲁肃传》:“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家,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等军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者何当之有?”肃厉声呵之,辞旨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单刀会》侯永隆饰关公 侯益隆饰周仓 侯永立饰鲁肃

这里有数点,与时下演出的《单刀会》扼要不同。一、鲁肃所讨的乃长沙、零、桂三郡而非荆州。二、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谓不用兵马,但许将校单刀赴会,非羽一人单刀独往也。三、此会是鲁肃就羽,而非羽就肃。《吴书》写得很明白:“肃欲与羽会,诸将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羽亦何敢于命,乃趋就羽。”《演义》又夺与关羽,千载之下,传为美谈,而鲁肃冤矣。按三国人杰,鲁肃最为突出。联蜀拒魏,乃肃一人所定主张。《肃传》,曹公闻权以土地与备,方作书,落笔于地。盖备得荆州,而三国均势以成,肃又焉至一时计短,乘刘备远行,而向关羽索取耶。故单刀会后,备亦遂割湘水为界,放弃三郡,肃以建安二十二年卒,年仅四十六,诸葛亮亦为发哀。终其世,不闻有“讨荆州”之事,可谓人杰矣。

《走麦城》

世皆以诸葛西征,以荆襄重镇误付关羽,骄以致败,致汉业不终,为深长太息。此不察三国局势者之言也。盖关羽自当阳之败,驻兵汉津,备得荆州,羽为襄阳大守。既定西川,益封羽兼督荆州,拜前将军。是羽盘据荆州(自建安十三年赤壁之胜以至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称号)十二年之久,根深蒂固,于魏、蜀、吴之外,隐然自成一大势力,连吴拒魏,绰有余裕。换言之,当其时,不以荆襄付关羽,亦决无别将可以取而代之。故羽在受命之后,亦神威奋发。败曹仁,囚于禁,斩庞德,梁郏、陆浑均遥受羽之节制。曹操至欲迁都以避其锋。如非司马懿从中献计,离间孙刘,江东背德,乃有吕蒙白衣之事,变起仓卒,而羽不败矣。

或以关羽一生骄蹇,以此致败,尤致惜于孙权遣使求亲,羽不许婚,且辱骂其使,以致权怒而助操,造成大害,为羽责备。此亦不深究史实者之言也。俗有“虎女焉配犬子”为羽口实,不知此亦演义者言之耳。按《典略》:“羽攻樊城,遣使求助于权。权不即出兵,但遣主簿,复命于羽,以淹迟时日,羽已得于禁等,乃骂曰:‘貉子敢尔’。”此语当为《演义》“虎女犬子”所本,而其义自异。裴松之云:“按吕蒙伏精兵于<舟冓><舟鹿>之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以此言之,权实诈往,若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

《走麦城》赵如泉饰关公 姚俊卿饰关平 张春海饰周仓

省是说也,则吕蒙白衣渡江,还是伪装了关羽的援军去的。权之背信无义,虽貉子亦不如矣。操许割江南以封孙权,故有此谋。吴乐府乃有《关背德》之曲,宁毋令人齿冷,演义者徒以本传有“羽刚而自矜”一语乃造作种种骄态以状羽之穆然不可亲犯之色,戏剧化又从而甚之。然而,羽亦冤矣。

(本文摘自《春申续闻》)

[说三国]关羽的生辰八字与家世

关于关羽个人的出身,《三国志》仅说他“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三国演义》也只是说他相貌堂堂,美髯红脸,杀人逃跑在外。对于他的出生年月和家庭世系,则一字未提。大约是史料缺乏或者认为没有可炫耀的地方,不值得一提。不管怎么样,关羽这个人确实有些来历不明。

关羽的这个谜一样的生辰八字和家世,对于史学家和习惯祭祀“关帝”的乡民来说,可能是一件遗憾的事。但对于另一些善于捏造历史或以捏造为主的算命先生与星相学士来说,却未始不是件大好事,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来作一篇好文章。于是有人居然推算出了关羽的生辰八字为四个“戊午”,即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生。换算成农历,就是民间相传的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五月十三日。

影视剧中的关羽形象

不仅如此,关羽的祖宗三代也被这类人查清楚了。钱静方《小说重考》说:“关公家世,《演义》不详,即陈寿《三国》亦未明载,以故世罕知之。至清康熙戊午,解州守王公朱旦浚井,得关公圹砖,上刻公之祖考两世讳字生卒甲子甚详,王公因作《关侯祖墓碑记》。侯主石磐公,讳审,字问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宝池里;公冲慕好道,以《易》、《春秋》训其子,卒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享年六十八岁。子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殁,庐墓三年,既免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侯长娶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平。其大略如此。”

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如果将关羽的生辰确定为东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这四个“戊午”相连的日子,可以说漏洞百出。一是历史上的汉灵帝光和元年五月无“戊午”这一个干支日;二是在关羽出生的东汉时代,我国根本就没有为新生儿计时的习惯;三是刘、关、张起兵在汉献帝初平元年,假如关羽的生辰真为四个“戊午”,那他们起兵时关羽应该只有十三岁;四是关羽的生辰八字,和所谓的“关公圹砖”及《关侯祖墓碑记》中关公生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的说法互相矛盾。

由此可见,所谓关羽的生辰八字和家世谱系,是凭空捏造的,毫无可信之处。解州出土的“关公圹砖”,实际上也从来没有人见过。

所谓圹砖(图文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