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八字(寇准算命)

追梦抓梦 2023-09-17 01:12:53 网友上传

《杨家将》第八集《智断潘杨案》

(来源: 虎不展 瀚大黎众 )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主要描写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多从“金沙滩”起,至“天门阵”止,现评书名家刘兰芳老师的《杨家将全传》即是此版。

全书共21册,分别是《杨七郎打擂》《金殿保本》《幽州解围》《血战金沙滩》《两狼山》《杨六郎告状》《下边庭》《智断潘杨案》《黑松林雪恨》《兵困黄土坡》《大战韩昌》《大闹汴梁》《真假杨六郎》《兵困遂州》《大刀王兰英》《白马告状》《孟良驯马》《穆柯寨》《三请穆桂英》《挂帅初征》《大破天门阵》;这套书印量较大,除《血战金沙滩》《杨六郎告状》《大战韩昌》三册印数近40万册外,其余各册分别为50、70余万册。这套书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1上册讲到双王呼延丕显把潘仁美捉拿进京,次日,太宗在龙楼御审潘杨一案。潘仁美和六郎当面对质,潘仁美血口喷人,反说杨家父子临阵脱逃,叛国投敌。六郎又气又急,一时说不出话来。

2太宗见此案不好审问,问文武百官:“众家爱卿,此案关系重大,要细审细问,哪位讨旨担此重任?吏部天官刘天祥上殿讨旨。太宗一见人喜:“望你秉公而断。”

3刘天祥接旨后回到天官府,心中暗想:我和潘太师本是同乡,我为官就是太师保举,如今万岁让我审理此案,正好报答太师栽培之恩。太师的官司如能打赢,万岁和娘娘自然高兴,那我今后就官运亨通了!“

4想到这里,他正要拿起状纸来看,忽听差人来报,说是西官娘娘的大太监刘霸来拜访。刘天祥一听,忙说有请!

5大太监刘霸是替西宫娘娘潘素蓉来送礼的。刘天祥接过礼单,只见上面写的是珍珠、玛瑙、翡翠……都是世上稀有的珍宝。刘天祥看得眼花缭乱,心里很是高兴。

6第二天刘天样升堂问案,先把潘仁美请出,去掉刑具,一旁落坐。又传谕带上了杨六郎,劈头就问:“杨延昭,你私通北国,陷害太师,还不从实招来?”

7杨六郎一听,又气又急,手指潘仁美说:“天官大人,我是原告,他是被告,你不问他,怎么反来问我?”刘天祥一拍公案:“你敢顶撞本官,给我重打五十大板!”

8听堂的百姓见刘天祥这样审案,个个为杨六郎不平。这时堂口一阵大乱,只见八贤王赵德芳手拿王命金锏闯上大堂.怒道:“大胆刘天祥,不得无理!”

9刘天样见八贤王到,大惊失色,慌忙上前迎接。八贤王怒斥刘天祥:“你身为朝廷命官,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怎不令人可恼!¨说完,举起王命金锏就打。

10刘天祥躲闪不及,被八贤王一锏打死,摔倒在此。在他倒地的霎间,袖口飘出一张纸,八贤王拾起一看,原来是潘娘娘送他的礼单。

11八贤王回到南清宫换好朝服,骑马直奔午朝门外,吩咐太监陈琳给殿头官送信,击鼓撞钟请皇上升殿。

12这一来惊动了宋太宗赵光义,他急忙登八宝金殿问是什么人击鼓撞钟。八贤王说:“臣请罪来了,没你的圣命,我打死了吏部天官刘天祥。”太宗闻听大吃一惊:“皇侄,刘天官身犯何罪?为何将他打死?“

13八贤王说刘天样贪赃卖法,接受了潘娘娘的贿赂。随即把那张礼单呈上龙案。太宗一见礼单,心中暗暗坪怨潘妃:你怎么这个时候送礼?又偏偏把礼单落在八贤土手里,叫我怎样开口?

14八贤王请太宗再派人审理潘杨一案,文武百官暗想:一头是掌朝太师,一头是当朝郡马,杨家的官司打输了,八贤王不饶;潘家的官司打输了,西宫娘娘不依,这如何审得?因此,太宗连问谁来审案,文武百官无人应声。

15一连几天,无人讨旨,太宗心中暗喜,此案无人审理,也就不了了之了。这天,丞相王延龄出班见驾,说是此案朝中百官不好审理,愿在京城之外保举一位官员来审此案。

16太宗忙问保拳何人。王丞相说他昨日查了清官册,山西峡口县县令寇准为官清廉,断案如神,连任几年,把个盗贼四起的峡口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们陈他为寇青天。

17八贤王一听大喜,请太宗发金牌去调寇准。太宗心想:这金牌只有皇家才有,金牌到如同御驾到,不是十万火急,不得动用。可八贤王说了,又不好不听,只得传旨让太监李成挂金牌去调寇准。

18太监李成带人飞马来到峡口县,只见城池不大,房屋整齐,街道干净。路上,车水马龙,来往行人彬彬有礼,一片太平景象。李成看了,心中暗暗高兴。

19李成来到县衙前,下马观看,见这儿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影。大堂公案上满是灰尘,小太监喊了两声,也没人答应。李成心想:“这县衙一定是搬家了吧?”

20这时堂口闯进两个人来,一个二十多岁,身材高大,一个五十多岁,是个瞎子,二人上堂,击鼓鸣冤。

21堂鼓一响,三班都头刘超带着衙役赶到堂上,喊起堂威。堂口有不少百姓前来听堂,李成也想看看这位县太爷到底怎样审案。

22县令寇准升堂了。他四十多岁,面白如玉,颇为精神,头戴旧乌纱,身穿旧官服,脚下的靴子又旧又破,说出话来,一口山西口音:“我说当差的!什么人击鼓鸣冤?给我带上堂来!“

23两个告状的上堂来。原来那个年青人是个卖羊肉的,瞎子是个算命先生。寇准问他们有何冤枉?卖肉的说算命先生是他的表哥,偷了他二百钱。

24原来这卖肉的年青人家中贫穷,至今尚木成亲,好不容易攒了二百钱,准备娶亲,这天表哥来了、便向他说起娶亲之事、表哥听了、也为他高兴,当晚住下。

25第二天清早,表哥走了。卖肉的发现丢了钱,赶到表哥家去找,搜出一串铜钱来。可钱数不对,是一百五十,串钱的绳子也不对,两个人争吵不清,只好来到大堂,请老爷公断。

26寇准问算命先生,到底钱是谁的?算命先生流着泪说:“老爷,我是个念书人,既读孔孟书,便知周公礼,怎么能偷我表弟的钱?冤枉呀!“

27大太监李成,在一旁暗想:这官司不大,可不好审!要叫我看,准是这年轻人诈人。看他气势汹汹,叫人害怕,那算命先生,却甚是可怜!

28再说寇准。听了二人申诉,没有断案,却命差人取来个炭火盆,上面放个砂锅,添好凉水,把那一百五十个钱放到砂锅里去煮,大伙儿看了,好不奇怪!

29不多时,锅烧开了。差人送到准面前,寇准用鼻子闻了闻,接着一拍惊堂木:“你这算命的刁民,敢偷人家的钱,还不从实招来?”算命的连喊冤枉。

30寇准让差人把小砂锅端到堂口,请大伙观看:“你们闻闻,这汤里有什么味儿?”李成一看,水上面漂着油花,一股油腥味扑来,心里明白了,这钱是卖肉的!

31只听寇准说:“这卖肉的接钱,把手上的油沾到了钱上,算命先生赚来的钱,哪来的油腥味儿?你们说我断得公不公?”大伙听了,齐声称赞!

32那算命先生,连连叩头:“青天大老爷,你老人家断得对!是我拿了人家的钱。另外五十钱,我放到柜子里了,请高抬贵手,饶了我吧!“

33寇准把钱断给原主,让算命先生给他表弟赔礼道歉,接着退堂。众人也都走了。太监李成让衙役向里边通禀,要见寇准。

34寇准听说飲差大人来了,慌忙迎接。李成出示金牌,寇准一见是皇上用金牌调他进京,心中害怕,暗想:我不知得罪了哪位官员,与我为难。他问李成为何调他进京,李成不能多讲,只说:“调你去,你就去吧!”

35寇准正要动身,忽听衙门一阵大乱,当地百姓把衙门口围了个风雨不透,拦住寇准高喊:“寇青天,你不能走啊!”

36寇准一看,只见百姓们一个个顶着香盘,端着酒壶,捧着衣服,拿着靴子,一齐跪在衙门口:“寇老爷,你当了九年清官,我们没有遭罪,你这一走,我们可怎么活呀?“寇准听了,好不难过。

37百姓们送上了新靴,让寇准换上,要他把旧靴留下,挂在城头,让后来的县官看看,也象寇准那样廉洁奉公,爱民如子。随后有人把寇准用过的斗也拿来了,说这斗非常公平,也要挂在城头。

38寇准眼含热泪,辞别乡亲,带上书懂寇安,都头刘超,随大太监李成来到京城。进城后,他把随从人安置到一家小店,就随李成去金殿见驾。

39太宗封寇准为吏部天官。寇准沐浴更衣后见驾。太宗说:“国丈潘仁美和郡马杨景打官司,前任吏部天官刘天祥因审此案不公,被八贤王当堂打死。寇爱卿,让你审理此案,你敢也不敢?”

40寇准听了,毫不畏惧,说:“回禀万岁!只要圣上为臣做主,臣就敢审。“太宗点头道:“寇爱卿,这潘杨一案,就交你审理,审清之后,孤王定重重加封!”寇准连连叩头:“谢主龙恩。”

41寇准到天官府上任,差人们一齐给他道喜。寇准升堂后,刘超、寇安也赶来了。寇准对众差人道:“跟我寇准,可不许贪赃卖法,不许收老百姓的礼物,哪个不遵,定斩不饶!”众差人连连答应。

42寇准退堂,来到后堂,差人问他想吃什么,寇准只要一菜一饭,多加老醋。差人心想,前任吏部天官刘天祥每餐都要鸡鸭鱼肉,这位寇天官只要一菜一饭,真是难得的好官!

43寇准吃过饭,便拿过六郎的状纸翻阙。忽然间,差人来报,说西宫娘娘的大太监刘霸前来拜访。寇准听了一愣,还没来得及说“请”,刘霸早带人闯了进米,他身后几个小太监,个个手捧礼盒。

44刘霸进屋后,众太监把礼盒摆下。刘霸说:“潘娘娘听说你在峡口县为官清廉,特备薄礼,聊表寸心!“

45刘霸命小太监把礼盒打开,只见金光灿烂,异彩生辉!寇准一看,里边是黄金、白银、翡翠、珍珠……都是世上稀有之宝!

46寇准忙问这是什么意思?刘霸说潘仁美是潘娘娘的父亲,请寇准多多关照。寇准赶忙推辞,刘霸顿时火起,破口大骂:“姓寇的!给你脸你不要,一把一把往下撕,这礼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说完,带人就走。

47刘霸走到门口,回头又说了一句:“我说姓寇的,到堂上眼睛要长正,不然,小心你的脑袋!”这可使寇准为了难。

48紧接着,潘府的丫环也来送礼,一个花枝招展的大丫环飘然下拜:“寇大人,我奉太师之命,前来拜访,备下薄礼一份,聊表敬意。”

49寇准赶忙推辞:“无功受禄,寝食不安,这些东西我不能收。”丫环说:“什么无功受禄?升堂的时候,对太师高抬贵手不就有了吗?“她命众丫环放下礼盒,只管走了。

50寇准看着满屋的礼物,心里很是着急。他默默地踱来踱去,忽然心头一动,计上心来:听说八贤王是有道的贤王,我何不把这些礼品送给他,让他处置。

51寇准打定主意,骑马来到南清宫外,见门口坐着两个门官,便上前施礼,说要求见八贤王。门官说王爷正在睡觉,不能见。

52寇准说有急事,非见八贤王不可。门官说:“这个门口你能随便进吗?我们不能白给你跑腿,你得掏门包儿,给双鞋钱才行!”

53寇准听了,满口答应说:“下次再来,每人给你们五十两白银!”门官一听,眉开眼笑:“寇大人,我们多谢了!“说完赶紧去通禀。

54八贤王正在御花园散心,听说寇准求见,不由得一愣,忙叫人带他进来。

55寇准来到御花园凉亭,叩见了八贤王赵德芳。八贤王说:“潘杨一案,关系重大,望你秉公而断。”寇准说:“吃国家俸禄,当报君恩。为审清潘杨之案,正有一事要请八贤王为臣作主。“

56八贤王说:“我给你作什么主哇?寇准说:“为臣有件事情,万分为难,请您帮臣出个主意。”说完,把两张礼单呈给八贤王。

57八贤王接过礼单一看,不出得怒发冲冠!他冷笑一声对寇准说:“寇天官,这么多奇珍异宝落在你手,你一生受用不尽了!“寇准说:“臣若不收,他们定会加罪于我。便收了,给您送来,请您替为臣收下。“

58八贤王为了试探寇准,让他就把礼物收下,带回天官府,寇准忙说:“臣多蒙万岁提携,进得京来,怎能收礼受贿?今把事情禀报您老人家,请你帮臣拿主意来了。”

59八贤王听了,笑着说:“寇爱卿,你拒不受贿,廉洁奉公,可嘉可敬。只是你别忘了,杨六郎是我的御妹丈啊!“寇准一听这话,伸手把乌纱帽摘了下来“王家千岁,若如此,这乌纱帽交给您吧!”

60八贤王问他这是何意,寇准说:“西官娘娘送来礼物,让我关照她父亲,王家千岁又让臣关照您妹丈,这个案子怎么断?您老人家另请高明吧!”八贤王问他理应如何办理?寇准说:“不管是潘家还是杨家,要秉公而断!”

61八贤王一听大喜,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公正无私的寇爱卿!象你这样清如水,明如镜,一片忠心,为国为民,当一个天官太屈才了,够两个天官啊!”

62寇准赶紧叩头谢恩。八贤王问他谢什么恩,寇准说:“您不是要封臣两个天官吗?千岁您既开金口,就要为准啊!“八贤王笑了:“只要你能把潘杨案审清问明,我就奏明圣上,封你为双天官!”

63两人说到这里,天色已晚。寇准起身告辞,八贤王把他送到前厅:“今后有为难之事,尽管找我,本王与你做主!”寇准却说:“臣再也不敢来了,您这里官门高筑,门包钱我可掏不起呀!“

64八贤王一听,自己的门官竞敢勒索钱财,勃然大怒,当即叫进两个门官查问。门官不敢说谎,照实讲了,八贤王一怒之下,要杀门官。

65寇准连忙求情说:“王家千岁,臣初次到南清宫,就为我杀了门官,我脸上也无光啊!将来我怎样出出入入?看在臣的面上,把他们放了吧!”八贤王这才把门官放了,两个门官,赶忙向寇准道谢。

66寇准起身告辞。八贤王问他是骑马来的,还是坐轿来的。寇准说是骑马来的。八贤王命人把马牵来,走出前厅,亲手牵过马缰:“寇爱卿,请你上马!”

67寇准一见,连忙下跪,口称不敢。八贤王说:“我并非给你牵马坠镫,我是为国求贤啊!上马吧!”寇准抓缰搬鞍,翻身上马,眼望八贤王,激动得热泪满眶!

68八贤王站在马下往上招手:“寇爱卿,慢慢行走!” 寇准连连拱手:“王家千岁,请回,请回!”

69寇准回到天官府,取出状纸,在灯下细细观看,一夜未睡。天亮之后,他击鼓升堂,三班衙役站立两厢。寇准来到大堂,朝下一看,只见堂口人山人海,都来听堂。

70寇准抽出火签飞票,传杨景上堂。不多时,只见六郎杨景身穿重孝,来到堂上,叩见寇准。寇准让他坐下,又抽出火签飞票,命人到监牢内去提潘仁美。

71潘仁美被带到堂口,去掉刑县,寇准也让他落坐,接着问杨六郎:“你状告潘仁美,法犯何律,罪在哪条?“杨六郎把潘仁美勾结北国、陷害父亲和七弟之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72寇准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又问潘仁美:“你说他讲得对也不对?“潘仁美百般抵赖:“杨令公战死两狼山,与我何干?说我害死七郎,有何人为证?说我勾结北国,又有何为凭呢?”

73杨六郎一听,想说边关众将可作证人,转念又怕连累人家。正在为难,忽听堂下有人高喊:“我们前来作证!“庆音未落,走进两个人来。

74杨六郎一看来人正是边关大将郎千、郎万,不由得喜出望外,潘仁美却吓得魂飞魄散。原来这两个人随着呼延不显进京后,住在驿馆,今日也来听堂,一见潘仁美在堂上耍刁放赖,立刻上堂作证。

75寇准见有人上堂作证,心中暗喜,让他们从实讲来。郎千、郎万便把潘仁美谋害杨家,使杨家父子被困两狼山,杨七郎搬兵又被播仁美用酒灌醉,乱箭射死……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76寇准了,又问潘仁美还有仕么话说?潘仁美硬说郎千、郎万是血口喷人,凭不认罪:“你们说杨七郎被乱箭射死,那尸体现在哪里?“郎千、郎万说:“你让我们把七郎尸体沉在黑水河里,我们没沉,埋在了河神庙大柳树下!“

77这时节,又听堂下一声大吼:“潘仁美,我把杨七郎的尸体运回来了,看你还有何话说!潘仁美-看,只见铁鞭王呼延赞闯上堂来,惊了个目瞪口呆!

78原来自从呼延丕显提回潘仁美,余太君、呼延赞和杨六郎就商量,将来状告潘仁美,老贼准不招认,只有把七郎尸体运回,才能堵住他的嘴。就这样,呼延赞带人把七郎尸体运回京城,停在天波府门外,以便当堂验证。

79寇准忙命衙役把尸体运到堂上,叫仵作验尸。仵作验后回禀:“寇大人,死者面目虽看不清楚,但经验查,实是身中一百单三箭,七十二根从前胸透过,另外还有两处刀痕!”杨六郎说:“那是我七弟闯重围时,负的刀伤!“

80寇准质问潘仁美:“如今罪证俱在,你还有何话说?”潘仁美铁嘴钢牙,说:“这死尸不是杨七郎,这是北国的一个奸细!呼延赞、杨六郎共同作弊,以假乱真。要不然,你对尸体叫声七郎,他能答应,我就招认!“

81寇准一听,怒火满腔,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潘仁美,人证物证俱在,你还狡辩,看来不动刑,你是不肯招供。来人啊,把他拉下去,给我重打四十大板!“

82衙役们早对潘贼恨之入骨,一听寇准传谕动刑,正合心意,抡起板子,一顿狠打,直打得潘仁美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声声怪叫。

83就在这时,堂下一阵大乱,有人喊:“娘娘千岁到!“这一喊,堂上堂下都愣住了,衙役们吓得脸色发白,听堂的人们吓跑了一半。

84寇准听说娘娘到:不慌不忙,他先摆手让杨六郎、呼延赞都退下,接着又叫衙役把潘仁美抬到一旁,这才整整乌纱,抖抖蟒袍,从容迈步,去接娘娘。

85这时,宫娥彩女,大小太监,前呼后拥围着銮驾,直奔大堂而来,凤辇上坐的是西宫娘娘潘素蓉。

86寇准上前施礼,说道:“娘娘千岁,您不在宫里养您那金身玉体,来到这里有什么事情?”潘妃说:“还不是为了我父亲之事,我特来看看你怎样公断潘杨一案!”

87寇准听了,微微一笑:“有娘娘千岁光临大堂,我这案子就审得更快了,娘娘千岁请吧!”说着,把潘妃迎进天官府大堂。

88寇准把潘妃让到堂上,搭了座位。自己往堂中一坐,大太监刘猫怀抱上方天子宝剑站在潘妃身后,宫娥彩女站在两旁。

89潘妃在堂上左右观看,不见太师潘仁美,忙问太师到哪里去了。寇准还没搭话,潘仁美听到潘素蓉话音,踉踉跄跄走上堂来,走了几步,跌倒在地。

90潘妃一见自己的父亲满身血迹,心里一惊,什么都明白了。咬牙切齿地说:“姓寇的,你为何给太师动刑?”寇准理直气壮地说:“潘仁美陷害忠良,被害者尸体和人证俱在,他却死不招认,这能怪下官吗?”

91潘妃说:“难道你就不知道他是当朝太师?”寇准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潘妃大怒:“什么与庶民同罪?来人呀,给我把寇准绑了!“

92小太监一拥而上,要绑寇准。寇准把手一挥,命众衙役把无故搅闹大堂的宫中内使赶出去。衙役们刚要上前,宫娥太监伸手就打。潘妃大喊大叫:“给我打!给我打!”

93寇准一见大怒:“娘娘你也欺人太甚!众衙役,给我揍,揍出乱子来我兜着!”原吏部天官府的衙役,光答应不敢动手。

94寇准带来的衙役可不同,一听寇准发令,劈哩叭啦,一顿饱揍,打得太监和宫娥彩女滚的滚,爬的爬。潘妃一见,气得柳眉倒竖,命刘霸拿上方宝剑去斩寇准。

95刘霸持剑奔向寇准。寇准一闪,抄起公案上的象牙笏板,朝刘霸脸上打去。

96潘妃一见寇准敢打刘霸,怒冲冲奔向公案,要抓寇准。寇准赶忙躲开。潘妃抓起公案上的砚台朝寇准打去,寇准一低头,砚台从他头顶飞过。

97潘妃一把抓住了寇准不放,寇准用手轻轻一搪,潘妃就势坐在地上,摔掉凤冠,抓乱青丝,挠破粉面,大哭大闹:“姓寇的!你敢打我,待我上殿告你!”

98寇准见她无理取闹,高声吩咐道:“众衙役,快快把她们赶了出去!”三班衙役一见寇准不怕,胆子也大了,抡起水火棍就赶:“快滚!快滚!”

99寇准、刘超,把潘妃和宫娥彩女赶出天官府,一见门口摆着銮驾,带着众人冲过去,劈哩叭啦,把銮驾给砸了个粉碎。潘妃一见,放声大哭,带上刘霸往金殿告状去了。

100堂下看热闹的百姓见这一切,又高兴,又替寇准担心。这个说:¨打娘娘,砸銮驾,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那个说:“这才叫清官呢,不畏权势,皇亲也敢碰,叫人佩服!“

101寇准见潘妃走了,忙叫衙役把犯人押下,又吩咐顺轿,要去八宝金殿辩理。

102这时,潘妃已上殿见驾。宋太宗见她青丝散乱,粉面已破,哭啼不止,忙问出了什么事。潘妃把刚才的事讲了一遍,说寇准色胆包天,竞敢调戏她,还砸了銮驾,说自己实在无脸见人了,要在金殿一头碰死!

103太宗一听,怒气冲天,正要宣寇准上殿,寇准就进殿来了。太宗大怒道:“大胆寇准,你臣戏君妻,又砸銮驾,该当何罪?”寇准要开口分辩,太宗听也不听,命武士把他绑了,推出去斩首!

104丞相王延龄闻讯,急忙上殿保本:“万岁,寇准之事应交大理寺审清问明,才好定罪。”宋太宗说:“寇准刚刚入朝,就敢打娘娘,再过几个月就该杀朕了。这样的佞臣,杀不足惜!“

105午朝门外,两声追魂炮响了。寇准暗想:宋太宗不分贤愚,不辨忠奸,任人为亲,这样的昏君保他何用?他想自己入朝来,行得端,做得正,问心无愧,就安然只等一死了。

106第三声追魂炮响了。武士们正要动手杀寇准,这时法场外飞来三匹快马,有人喊:“御林军,快闪开,八贤王到!”寇准抬头一看,只见前边是汝南王郑印,双王呼延丕显,后面是八贤王赵德芳。

107八贤王一见寇准被绑在法场,忙说:“寇爱卿,你受委屈了。”他让双王呼延丕显保护寇准,自记带郑王去金殿见驾。

108金殿上,宋太宗赵光义和潘妃正坐待寇准人头落地的消息,忽见八贤王闯来,实在不愿见他。潘妃知道他是来保本的,朝太宗抹着眼泪说:“万岁,要与小妃作主啊!“

109八贤王闯上金殿,瞥了潘素蓉一眼,用王命金锏朝宋太宗点了三点:“臣侄见驾!”吓得潘妃连头也不敢抬。

110宋太宗问:“皇侄上殿为了何事?”八贤王说:“请问万岁,为何要杀寇天官?”太宗一拍龙案:“寇准臣戏君妻,又打娘娘,砸了銮驾,罪不容赦!”

111八贤王说:“皇叔,一面之辞不可轻信。寇准七品知县,调入京都,又蒙封赏,怎敢无理?其中必有隐情!”潘妃说:“别忘了色胆能包天!”八贤王一声冷笑:“娘娘千岁,是寇准私入皇宅,还是你进入天官府?”问得潘妃哑口无言。

112潘素蓉还想狡辩,八贤王朝她怒斥道:“我看分明是你行贿不中,怕国丈官司打输,才到堂上无理取闹!”潘妃一听急了:“你说我行贿,有何证据?”

113八贤王说:“那寇准清如水,明如镜,秉公执法,不收脏物。他怕你不依不饶,早把你的礼单送到我南清宫去了。”说完,从袖里取出礼单,放上龙案。潘妃一见,羞了个满面通红。

114太宗暗想:爱妃你两次行贿,都被赵德芳抓住把柄,真真令人可恼!孤王也无法为你说话了!他把脸色一变,怒斥潘妃:“大胆潘素蓉!你两次为太师行贿,又无理取闹,回宫定然重责!”

115太宗说完,一抖袍袖,示意她快走潘妃早已会意,趁八贤王不备,赶紧溜了。

116宋太宗命人把寇准放回。寇准来到八宝金殿,谢过万岁不斩之恩。宋太宗说:“都是孤王听了潘素蓉一面之辞,委屈你了,你还去审潘杨一案,但要谨记:升堂问案,不准动刑。”说完,一枓袍袖,急忙下殿。

117八贤王一听可慌了:潘仁美能说善辩,皇上又不让动刑,此案怎能审清?寇准却微微一笑说:“王家千岁,休要担心,为臣略施小计,定让潘仁美招供!”

118寇准把想好的妙计对八贤王一说,八贤王拍手叫绝。他们订好计后,便在东门外天齐庙内开始准备。这天,他们叫来铁鞭王呼延赞,汝南王郑印,带领杨府家将照计策仔细排练,等时机再审潘仁美。

119再说潘仁美,自从上次过堂被打得皮开肉绽,疼得吃不能吃,睡不能睡,日夜吟唤。狱中牢头李老好每天为他洗伤换药,送菜送饭,潘仁美十分感激。

120一连半个月没有过堂,潘仁美觉得奇怪,问李老好是怎么回事。李老好说:“上次寇准给你动刑,西宫娘娘赶到后,见你被打成那个样子,命人去打寇准,寇准无法无天,打娘娘,砸銮驾,皇上大怒,早把他削职为民了。

121潘仁美听了,半信半疑:“原来如此。我再问你,还派不派别的官员来审此案?”李老好说:“为审你们这案子,一个天官被当堂打死,一个天官削职为民,谁还敢审?我看过几天潘娘娘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这案就结了。“

122潘仁美听了,转忧为喜:“李头,若果真如此,等我出狱后,决忘不了你的好处。”李老好一听,眉开眼笑:“太师爷,我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123第二天掌灯的时候,李老好提着个大食盒,乐呵呵来到潘仁美面前:“太师爷,我给你弄来点好酒好菜,陪你喝上两盅。”说完,拿出一根金字蜡烛点着。

124李老好打开食盒,拿出酒壶,端出菜盘,在地上摆好,提壶把盏,给潘仁美倒了一杯。潘仁美好久没喝酒了,一闻酒味,香气扑鼻,一连喝了好几杯,说:“好酒啊,好酒!“

125李老好连连敬酒,潘仁美连喝数杯,直喝得面红耳赤,头重脚轻,觉得天旋地转。李老好把他扶到床上,不多时,潘仁美就烂醉如泥了。

126不知睡了多久,潘仁美醒了,直觉得嗓子眼里冒火,口渴难忍,睁眼一看,李老好早已走了,牢房外漆黑一片,呼呼地刮着阴风。正在这时,大铁门开了,阴风吹了进来,风声里带着阵阵哭声。

127忽然间,从外边走进青面獠牙的大小二鬼,大鬼手拿勾魂牌,小鬼手拿狼牙棒,几步窜到了潘仁美面前:“潘仁美,阴间有人把你告了,跟我们走一趟吧!”说完,架起潘仁美就走。

128潘仁美被二鬼架着,也不知走了多远,前边看见一座城池,城墙全是灰色,城头上写着“酆都城”三个字。潘仁美一看,大吃一惊。

129潘仁美随着二鬼再朝前走,城里灰蒙蒙一片,看不到人影。忽听铜锣开道,迎面来了一乘大轿,轿帘掀着,里边坐着一位老人,似曾相识。

130等轿子过去,潘仁美问二鬼刚才轿抬何人,二鬼说:“那是金刀令公杨继业。他本是个忠臣,死后应成佛做祖,只因你们的案子尚未了结,暂留这里,不久就要升天堂了。“潘仁美听了,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131二鬼把潘仁美带到了阎罗殿,刚到门口,就听到里边哭爹叫娘,一片凄凄惨惨之声。走了进去,见前边是一座大殿,囉梁画柱,金碧辉煌。

132这时,就听里边云牌响,阎君升殿。潘仁美被大小二鬼架到殿角,他偷眼一看,正当中坐的是五殿阎君,旁边是判官,牛头马面,大鬼、小鬼分列两厢,令人心惊胆战。

133阎君高喊:“带潘仁美!”大小二鬼把潘仁美架了上去。阎君说:“潘仁美,你身为国丈,不思报国,反而勾结辽国,陷害忠良,杨继业和杨七郎已在阴司将你告下,还不从实招来!”潘仁美哪里肯招,仍然抵赖。

134阎君一拍公案:“潘仁美,阳间容你抵赖,阴间岂容你狡辩!你看是谁来了?”潘仁美回头一看,见杨七郎浑身带箭,血迹斑斑,走上殿来。

135杨七郎一见潘仁美,高喊:“老贼,还我命来!”抓起潘仁美就打,阎君忙说:“不得无理!”大鬼、小鬼把七郎带下。

136阎君再问潘仁美,潘仁美还是不招。阎君大怒,下令把潘仁美叉入油锅,判官拦住,凑到阎君面前,指着生死簿说:“潘仁美阳寿未尽,他还有二十年洪福。”声音不大,但潘仁美听了个真真切切。

137潘仁美爬到判官跟前说:“大人,我还有什么洪福?“判官说:“你还有二十年帝王之位,现在要是死了,岂不可惜?你若能招认,就送你还阳;若不招供,惹恼阎君,你可就回不去了。“

138潘仁美听了,心头一动,又问阎君:“我在这阴司说话,阳世之间能否知道?”阎君说:“阴司说话,阳世之间决不知道,可在阳世办事,阴间却是清清楚楚。潘仁美点头说:“那好,我招!“

139潘仁美把害死杨家父子的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判官一一记下,又叫牛头马面把供词递给潘仁美签字画押。潘仁美听说阴间用的是铜笔铁砚,拿起一看,果然不差。他使不得那笔,判官便给他换了毛笔。

140潘仁美画供完毕,判官把供词收好,又问潘仁美:“这可是你的口供?”潘仁美答:“正是我的口供。”判官说:“那好,来人呀!掌灯!\"转眼之间,灯光大亮。

141潘仁美大吃一惊,只见灯光下、阎罗殿上、阎君、判官、牛头、马面、大鬼、小鬼都摘掉面具,露出真面目。阎君是呼延赞,判官是寇准,杨七郎是汝南王郑印……潘仁美情知中计,暗暗叫苦!

142潘仁美惊得说不出话来:“这,这………”寇准说:“这是你没想到的吧?\"众人听了,放声大笑。笑声中,潘仁美瑟瑟发抖,缩成一团。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册《黑松林雪恨》

未完待续 请欣赏下集《黑松林雪恨》

\

一代名相寇准跌宕起伏的人生,为北宋立有大功,结局异常悲惨

文学艺术中的寇准竟然比历史上的寇准更广为人知

就历史名人来说,自然是距离我们越近,知名度就越高,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名人,必然是多于清朝,多于明朝,至于元代时期的宰相,我相信大部分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人,让他说出两个皇帝的名字都费劲。

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流传至今的文学和资料也不再少数,因此我们还能说出几个人物来。

比较有意思的,基于宋代文学传播的发展,对于宋代人物,文学艺术上的人物明显比历史上的人物更加出名,比如历史上的包拯,几乎成为每一个老百姓都知道的人物,然而人们对其了解大部分都是来自文学艺术作品中,真正历史上,包拯连宰相都没当过,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而类似王安石这样,官至宰相,无论是为政,还是文学上,都拥有登峰造极境界的一个人物,却因为没有被写入“传奇”“杂剧”中,反而在民间没有多大影响。

本文要介绍的这个人物,既是历史上真正的名臣,也是文学艺术流传较广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北宋名臣寇准,单单是在京剧中就有N多关于他的作品,然而文学艺术形象塑造过多,就会让人忽略对其历史形象的了解。

19岁就高中进士甲科的宋代小天才

寇准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之家,也是读书世家,其父亲在五代后晋时高中进士甲科,寇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轨道也能有一个不错的人生,但是寇准有些另类,相对于学习来说更“颇爱飞鹰走狗”,后来经过父母的严厉教训,才开始把精力放到读书上。

宋太宗时期,寇准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只有19岁的寇准跟他父亲一样高中进士甲科,在北宋时期能够以这个年龄中进士的人物实在是不多,上面已经说到的王安石,已经是被称为天才级别的人物,也是22岁中的进士,同为散文八大家中的欧阳修是在24岁中的进士。

寇准中的是进士甲科,按照科举制的惯例可以到地方担任知县,寇准被派遣到巴东担任知县,年仅19岁的知县估计历史上都少见,也正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寇准对巴东县展开了全面整治,取得了比较突出的业绩。

由于其拥有者较高的才干,在仕途当中一帆风顺,官运亨通。

然而仕途太过顺利使得寇准有些“肆无忌惮”,不把上级官员放到眼里,在朝堂之上也是有什么就说什么,虽然得到太宗皇帝的青睐,年仅30对就已经担任枢密副使,成为名副其实朝堂大员。

正当寇准仕途正顺的时候,却被同僚实名举报,污蔑寇准有不臣之心,因为在朝堂上与举报他的同僚大声喧闹,最终被太宗贬青州知州。

在青州待了一年后,太宗又将寇准召回朝廷,当时太宗年岁已高,对立储之事没有下定决心,太宗认为寇准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就询问寇准谁可以继承大位,一般来说,涉及到立储的事情,朝廷大臣都不愿意回答的,虽然这是国家的事,但也是皇帝的家事,历史上因为立储而冤死的大臣不计其数,但是寇准并未隐瞒,最终让太宗下定了立储君的决心。随后不久,寇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澶渊之盟中,寇准为北宋立下百年之功

宋太宗死后,宋真宗继位不久就开始重用寇准。这个时候北方辽国开始大举向宋朝进兵,兵峰直逼黄河北岸澶州城下。

北宋是文官的天下,一到打仗的时候就往后使劲,当时就有大臣建议宋真宗南迁以避辽芒,当时唯有寇准站出来,表示不但不能退,反而应该御驾亲征,以稳定军心,在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决定亲政澶州。

其实当时辽国也是穷弩之末,早已没有了之前大辽国的威风,因为宋真宗御驾亲征,反而被宋军打败,尤其射杀了辽军统帅萧达揽,辽国萧太后见状十分愤怒,决定直逼开封,逼迫宋朝投降。

以当时宋国的情况其实是可以跟辽国一战,但是宋代群臣过于恐辽,打算跟辽国讲和,尽管寇准主战,但是迫于当时的情况,也没有办法,最终宋辽达成澶渊之盟。

可以说,辽国能够同意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很长程度上是寇准完成的,檀渊之盟签订后,为宋代迎来百年和平,功劳不可谓不大,如果当初不是寇准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而是任从皇帝南下,局势的发展将会很糟糕。

后来就有人评价说“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分南北矣!”

晚年寇准陷于党争,最终下场惨淡

在澶渊之盟中,寇准立下不世之功,却也让寇准得罪了很多人,在宋代得罪什么人不能得罪小人,最悲哀的是,宋代还盛产小人。

寇准因为主战而招致当时怯战的群体不满,那些大臣纷纷开始攻讦他,尽管真宗也认为寇准对北宋立有大功,但是架不住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寇准的坏话,偏偏宋真宗耳根子又软,开始疏远寇准。

寇准对此却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在澶渊之盟中立下巨大功劳,再加上位高权重,做事难免有些擅作主张,更加使得真宗不满,尤其是在官员的任命上,寇准大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用人标准,选用自己熟知的人物,最终被宋真宗免去宰相的职务。

经过重重波折,寇准终于重返朝廷中枢,然而寇准个性不是那种随波逐流,又喜欢挑人毛病,再次得罪了很多人,在进入中枢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免去枢密使的职务。

又是经过一番波折,才重新登上相位,主要还是寇准年轻,能熬得起。

宋真宗晚年,迷信宗教,任用奸佞,经常不理朝政,这就导致皇权外落,在宋代形成了党争的现象,当时寇准与丁谓就太子监国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寇准认为宋真宗年老多病,尤其是刘皇后参政,更是后患无穷,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宋真宗不如让当时的太子出来监国,宋真宗当时表示同意。

寇准因此制定了一个立皇太子监国,废除刘皇后,然后除掉丁谓、曹利用的一个计划。

然而这件事还未来得及操作,就因为寇准喝多了酒将这件事泄露了出去,丁谓一派得知消息后,开始在真宗面前极力诋毁寇准,当时宋真宗也是老糊涂了,就授予寇准太子太傅,从而罢免了他的相位。

寇准这一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遭至各方奸恶势力的围攻,寇准也是被一贬再贬,宋真宗驾崩后,刘皇后垂帘听政,然后勾结丁谓把持朝政,寇准最后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远放到距离京城很远的地方,1023年63岁的寇准,年老多病,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