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之子平八字(王亭之的命盘)

鹰视狼顾 2023-08-16 14:29:56 网络

命理学与蝴蝶效应

上一篇文章写了影响人的命运的五个因素,这次再展开写一些更加具体的内容。

假如有一天,有个人问你:命理学这种东西是封建迷信吗?

想想,你会怎么回答。

Part 1

在此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还是先讲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天,我们一起走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乡间小路上,忽然看到两只蝴蝶停在路边的花丛中,其中一只扑棱扑棱扇动了几下翅膀,我回过头对你说:“两周以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会有一场龙卷风”。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此时,如果你没听过“蝴蝶效应”这个混沌学的比喻,一定会说我在吹牛批。进一步,如果你只是听过“蝴蝶效应”而不了解具体的影响机制,也会对其产生困扰。

当我说是因为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极大变化的时候,你可能才会恍然大悟。

类比到命理学范畴,生辰八字相当于蝴蝶扇动翅膀,八字在大运流年中的应事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而根据生辰八字来断事的方法就相当于蝴蝶效应这个过程的影响机制。

大部分人在听到或是接触命理学的时候,只是想到或是看到命理师对着生辰八字,就说你是怎样的人,前事如何,婚姻如何,事业如何,等等。这就相当于,对应上面的例子,看到蝴蝶扇动翅膀,直接对你说要有龙卷风了。

正常反应都是,迷信!这不科学!这两个有个毛关系!

蝴蝶效应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

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命理学抵触,是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看到人的生辰八字在之后的几十年大运流年中确实存在一种准确率比较高的应事法则,这个应事法则就是上面说的定数。

而这种应事法则的产生,就是中国历代命理家对于人的生辰八字和命运中的定数的对应关系的探索过程。

某种程度上说,命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知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工具,你只要会用,能通过命理断事,趋吉避凶,这就可以了。不完全理解命理,不代表不能应用命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对于合成生物学知识可能一窍不通,但并不妨碍造人。

Part 2

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间的标记,由年、月、日、时天干地支,共八个字组成。八字命理学,归根结底,是寻找和掲示个人出生时间跟其生命潜质及人生轨迹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只是概率上的相关性,是通过大量的观察、经验和统计得到的结果。

然而,命理学并没有停留在归纳经验规则的层而上,它进一步去建构理论型和推理系统,来解读输入的资料,作出相应的描写和预测。传统命理学的历史就是建构这个黑箱的漫长历史。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形成两个通过出生时间来研究个人命运的主要流派,即八字命理学和紫微斗数推命术。斗数推命术的源头往往都跟古代天文学,或者说,跟古代的星占学有关。

在古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星占学和天文学往往是很难区分的。

但是,八字命理学并不是星占学。它是依据中国古代形成的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模式,来解读一个人出生时辰的八字符号,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天象。

紫微斗数倒是直接从星占学发展而来的。

Part 3

中国古代计时是通过干支历法来实现的,干是天干,支为地支。

天干有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两两顺次组合,干在上,支在下,10和12,最小公倍数60,干支从甲子开始,又称六十甲子。

一个人出生时辰,由年、月、日、时组成。

年为年柱,含年干和年支两字。

月为月柱,含月干和月支两字。

日为日柱,含日干和日支两字。

时为时柱,含时干和时支两字。

所以,一个人得出生时辰,命理学又称为“四柱八字”,我们一般说得就是生辰八字。

八字命理学的框架图大致如下图所示:

基于框架,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诞生了不同的模型,比如古典模型和标准模型,不同的时期又有各种命理著作的诞生,比如明朝中期的《三命通会》,明朝末期的《神峰通考》《命理约言》,清朝的《子平真诠》《滴天髓》(任铁樵注释)《穷通宝鉴》《命学玄通》。

Part 4

相对于八字命理学得框架图,紫微斗数得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关于八字与紫微斗数的区别,直观上理解,八字是直接就这四柱八字的生、克、合、化、刑、冲、破、害等作用关系,结合大运干支和流年干支的环境影响,来推理预测;而紫微斗数是通过生辰八字的信息输入,从而确定斗数中各星在各宫位的安置,再加天干四化象,形成得宫、象、星三合一综合来进行推断。

有一位中州派的紫微斗数大家,叫王亭之,他认为斗数在现在这个阶段,相较于八字命理学,缺乏有深度的理论,只能称为“术数”,而八字命理学才可称为“学术”。

Part 5

命理学是封建迷信吗?希望这篇短文能帮助大家更好理解中国的命理学。

另外,这篇短文部分内容参考了陆致极的书《中国命理学史论》,在此我做了个百度云链接,大家可以下载阅读。正如书名为 - 史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很好的八字命理学入门书籍,同时也能让大家在一个较高的时间维度上纵观中国八字命理学的发展。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s/1zOScLsdLh-PDhlhOlJom4w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 隐形顾问

三联生活书店编辑“再次推荐”:王亭之谈食

这是生活书店2019年推送的第240篇文章

每当购书的时候,不论是在网站看详情页介绍,还是在书店里看封面的腰封、封面和封底,【编辑推荐】,都是读者们最常看到的内容,简短几句话,总是不能完整推荐一本书。作为一本书的“幕后英雄”,编辑其实还有很多话想和读者们说,在今年“11.11”购物狂欢来临之前,给“幕后英雄”一次“再次推荐”的机会。

第四位“再次推荐”的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王亭之谈食》。本月会陆续有生活书店的编辑为大家“再次推荐”好书,作为一份实用的“囤书指南”,敬请期待!

三联生活书店编辑“再次推荐”(第四期)

生活书店编辑苏毅“再次推荐”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刻加入购物车

作为小品雅谈一种,写食文字古来有之。叙忆饮食滋味,可堪回首处,几如复盘人生逆旅,故而觉其津津、乐述其妙之著者、录者、读者,实不乏见。由写作者经历、审美、饮食见地不同,此类文章亦风格各异,其中可道出厨事道理窍妙者,则具承启之力。如再遇文字主人性情颇不寻常,则读来更觉意趣盎然。希以上诸般,可逐一见于《王亭之谈食》。

听旧日饮馔记忆传承者王亭之,谈食

文丨苏毅

二〇一九年八月,时值初秋,暑伏才刚离去,蝉鸣依然高挂在密荫深处。北京后圆恩寺胡同的一间四合院里,早早就聚集了慕名而来的读者,期待与《王亭之谈食》一书的作者会面。新书分享活动设在小众书坊,店内四落雅致,一角的长案上已整齐备好等待签名的新书。

晚霞初升、微风轻拂院落之际,一位身着对襟布衫、神清气朗的老者在随行人的陪伴下,缓步跨入院子,瞬间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了解他的人更是不免激动:他,可是位有故事的人。

王亭之,香港食界引路人之一

多款食制的创立者及幕后推手

落座后,老先生用粤音略重的普通话作自我介绍:“我叫谈锡永,除佛学以外的文章和书使用本名外,其他都署名‘王亭之’。当年金庸《明报》邀我写稿,需要个笔名,我说就叫‘王亭之’好啦。”

“王亭之”,取“姑妄听之”之意,本就存有几分趣谐,同时也是其不寻常的个性流露。暂且不论其他领域,仅在当年的香港食界,这个名字就已非同凡响。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仅香港多家酒店接连特聘他作为饮食顾问,更有数家无名小食肆,有赖其前往“试菜”时的点拨,得以扬名海内。“阿一”“炸奶黄包”“京酥奶皇月饼”“王亭之糖水”“XO酱”等知名食制,均出自他的手笔。

冠以“王亭之”三字的特色菜品,还出现在款待金庸及倪匡等友人的筵席上——

王亭之于是到富临订菜,亲自开出一纸菜单如下:爵士汤、麻鲍甫、锦绣花开、一品鸡、凤笙上素、蒸海鲜。单尾为王亭之炒饭、王亭之糖水。所谓“爵士汤”乃螺头煲蜜瓜,加火腿、去皮鸡、脢肉同煲。王亭之曾以此汤飨查小侠金庸及倪小二倪匡,饮到倪小二连尽四碗。

《王亭之谈食》中所载的饮食,所依据的创制方法,一部分来自作者少年在广州生活的饮食记忆:祖上原是北方人,清朝时作为汉军旗人派驻广州,从此居粤地。家中各支各脉,女眷来自不同省份,在各自的小厨房里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除备尝大家族中的家厨所制,王亭之幼年时也时常留连于这些小厨房,一日三餐,耳濡目染间,也在制备细节上留下了极深印象,其讲究之处可见一斑:

当年庶祖母卢太君吩咐厨人整治狮子头或“麒麟蛋”(此乃王亭之家厨美食),都必吩咐:“不可斫烂”,是即将肉细切成粒,而且还须切得齐整,然后才能将筋切断,不致拖泥带水。切后用刀背略剁,加盐或秋油(生抽)调味,或略加葱汁,便可搓成肉丸,倘若加点爆香的大地鱼末,当然更加冶味。千万不可学袁子才加菇粒、松仁之类,吃起来大煞风景,令肉丸不够滑。

另一部分,则来自王亭之的丰富经历和广阔交游圈。其中厨人是佳制的直接秘诀来源。《王亭之谈食》里有不少篇章涉及,例如陆羽茶室的点心单、娥姐粉果的传承故事、澳门咀香园杏仁饼的兴盛,等等。此外,美食家与厨人的频繁往来,则直接催生了知名的食制,例如当年名扬四方的“阿一”,便诞生于王亭之自费前往试食期间,对主厨杨贯一的屡次指导。

时光流转:流行与经典,新派与传统

堪称“府菜”的家厨细作,以及遍历具有各地特色的菜式,得以养成了王亭之格外精致讲究的味觉与口感,其中许多细节处是令后辈们难以想象的。随着传承人的逝去,传统饮食文化失范既久,也由此让一些往昔真正的经典仅仅存在于传说之中。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从某个时候起,香港(多年后,内地也相继)涌现出以“新派”旗号招徕顾客的所谓“新菜”,在王亭之看来,其“新”,反而是在破坏中餐饮馔的美学。

这些或因不通厨理或为投机取巧,故而不合规矩,口感与味道怪诞的菜肴,是令真正的食家所无法接受的。

炒菜乃该店的传统死穴。当晚炒一碟“鸳鸯菜”,即菜心与芥兰同炒,依然是灼过才落镬,王亭之食半条即停箸。论炒菜,其水平在依足传统生炒的杂碎馆以下,只不过执得好看而已。该店多食家朋友,希望食家提醒主事人一声,炒菜究竟不同灼菜,要食灼菜,客人大可以去云吞面铺。

当年在香港,出于商业利益,许多酒楼食肆雇用公关写手,在报纸刊登“软文”,捧赞“新派粤菜”,竟然出现了“千几蚊人工,万几银伙食”的奇事。

但王亭之亦曾听过在一本八卦周刊写食经的人晒命曰:“我二千几蚊人工,万几银伙食(我月薪二千多元,饮食却值一万多元)。”这万几银,连税都不必抽,实在令人艳羡,真是难为他晒命。

《王亭之谈食》

王亭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暂且不论食材质量、人工地租,但论人的因素,正是那些懂行的食家、挑剔的食客,往往才是确保菜式品质不失水准或日臻完善的关键。随着时代加速发展,一些急功近利、背离本源的餐饮业者,便逐渐热衷屏蔽最有价值的信息。行业水准如是循循相因,一步步走向了如今“不堪食”的境地。

《王亭之谈食》中的饮食文章,记录了日常生活中大量关键的厨作细节、作者承自家传的饮馔经验,以及大半生所经历的饮食业内的奥秘趣闻。其中的行家见解,存于细微之处,可称“食神”级别。这些见识独具、直言臧否的记叙,经重新结集出版,在珍馔隐匿、粗制浮泛的当下,期待与真正的饮食文化爱好者交流互通。此间,亦存有启发省思、冀望未来的期许。

“再次推荐”阅读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刻加入购物车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