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八字(廖仲恺一生)

万物皆甜 2023-08-26 11:09:28 网友上传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廖仲恺:一门忠烈扶助农工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这是廖仲恺先生在狱中写给儿女的诀别诗《诀醒女、承儿》中的一句,我认为,这是廖仲恺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大学四年一直做兼职讲解员的90后大学生谢思婷正声情并茂地向参观者介绍。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坐落在为追念廖仲恺先生而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院内,该学校已从中专学校发展为本科高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馆内收藏了中国革命先驱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及其儿女廖承志和廖梦醒一家两代人为中华民族复兴前仆后继的珍贵史料。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号夷白,字仲恺,广东省惠阳县人,中国近代革命家、中国左派领袖。

1903年,廖仲恺与夫人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两人在日本东京结识了伟大的革命先驱,从此坚定追随,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廖仲恺夫妇协助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副部长。两人在东京的家,也成为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集会场所。

1922年8月,先后会见了领导人李大钊和苏俄使节越飞的代表,决心联俄联共,接受改组的建议。廖仲恺两次奉命前往日本与越飞会谈,在改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3年2月,在返回广州复任中华陆海军大元帅后,廖仲恺先后担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和广东省省长等要职,全力协助进行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后,廖仲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2月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

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廖仲恺非常重视中国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他与真诚合作,忠实执行“扶助农工”政策,积极支持工农运动。

1925年3月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维护国共团结和的革命方向,成为逝世后左派的核心和旗帜。他也因此被右派视为夺取党权、拆散国共合作的重大障碍。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9月1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广州的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20多万人前往悼念。

壮志未酬身先死,廖仲恺以他的壮年生命,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周恩来曾赞誉他是之重心、“工农运动和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积极领袖”,高度评价他“一生苦斗,革命为党,牺牲为国”的崇高革命精神。

在廖仲恺的革命生涯中,何香凝始终给予其坚定的支持。她曾作《赠别》诗为丈夫壮行:“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廖仲恺遇害后,何香凝强忍悲痛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为巩固革命统一战线而继续奋斗。

在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下,廖承志和廖梦醒在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廖承志参加过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多次身陷囹圄而矢志不渝,逐渐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梦醒从抗战时期起担任宋庆龄的秘书,长期战斗在特殊战线上。

今天,当我们回溯历史,依然会被这一门忠烈前仆后继、向死而生的爱国情怀和事迹所打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蔡瑞燕说,英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不因时代的变化而褪色,真正了解,就会受感染。

2017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90周年校庆时,将何香凝当年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确定为新校训,教育师生继承廖仲恺、何香凝为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务实笃行,服务社会,情系农工,立志报国,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奋斗。(记者 刘白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