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月八字(2019年1月19日什么命)

凉话刺骨 2023-11-11 19:01:01 网友分享

你的出生年月日看出你2019年的运势

老师你好,去年18各方面都不顺心,财运进进出出,我想看看今年运势怎么样,我是1979年,农历9月17日,上午12点多,性别男,麻烦老师详细解答。

喜来老师回复:

你是一九七九年生人(八字生辰乾造:已未年,甲戌月,丁丑年日,丙午时)

你大运是癸酉,壬申,辛未,庚午,己巳,戊辰,丁卯,丙寅,你现在走的大运是庚午运。你的喜用神是,火和木,属羊人。

你是天上火命 ,八字是十一岁扎根起大运,你丁火日主生在戌月伤官格局。

你为人聪明厚道,性格柔中,追求完美,为人中正,守信。日禄归时日主有根 自立、多才多艺,生财有技,聪明多谋。

你命带三刑,现实人生,但比较挑剔,过于要求完美,伤官泄身,多伤灾意外之险,工作生活多注意磕碰外伤,以免留下疤痕印记在身。

命中时逢桃花比劫,也容易因桃花失财破费,你一生运程夺走财旺之地,容易人财两得,也容易人财两失,凡事谨慎为之,方能平安无事。

你36岁前偏财较旺,过路财神大进大出。

去年18年伤官太旺,多有多愁,财运虽好,操心劳神,刑冲太过,土多克水身体不强。

今年19己亥食神生财,运气平稳,贵人多帮助,三合带贵喜多忧少。

41岁到46岁运走正财财坐比肩,无根不旺,注意感情维护,钱财需量出为入 多积蓄为宜。

敢医敢言,生命至上——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

新华社广州9月8日电 题:敢医敢言,生命至上——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肖思思、王攀、徐弘毅

“什么是最大的?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的表现。”新学期开学之际,中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钟南山通过电视动情地说。

这是全国中小学生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84岁的钟南山再次迎疫而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他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敢医敢言: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今年1月19日,两张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一张照片里,钟南山神情疲惫地靠坐在一列高铁餐车的座位上;另一张照片,显示了两张1月18日从广州前往武汉的高铁车票。

两张照片引发网民的强烈反响,因为就在几天前,钟南山还向全国民众发出呼吁,希望普通人如果没有迫切需要,不要前往武汉,但他自己却毅然“逆行”。

1月18日,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登上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为的是查明在武汉报告的一种未知的“新型肺炎”。

在武汉实地调研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确认,这种“新型肺炎”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1月20日,钟南山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果断向社会公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拉响了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报。

此后,他多次出席新闻发布会,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为公众答疑解惑,为一线战疫注入信心。

“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1月28日,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为焦灼的时候,钟南山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动情地说。

这并不是钟南山第一次“敢医敢言”。早在2003年疫情期间,他就在“衣原体是病因”几乎已经成为定论的背景下,以客观事实和临床经验为依据,提出并证实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他还面对极大的外部压力,坦言当时北京的疫情传播没有得到有效防控,为当时疫情防控工作走上正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钟南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84岁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的公示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钟南山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钟南山出生于医生之家。父亲钟世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同样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我读小学时身体比较弱,听说通过锻炼可以使身体更强壮,所以就喜欢上了踢球、跑步。”1955年,在广东省的一次田径运动会上,读高三的钟南山在400米项目上打破当时的全省纪录,并在之后的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也是在这一年,钟南山在报考大学时决定学医。“跟爸爸讨论了半天,他说学医的话,不单是自己身体要好,而且要帮别人身体也健康,我于是决定读医学。”

1955年,钟南山考入北京医学院,走上从医道路。“我非常佩服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其实我们搞医疗也一样,不到最后,不能放弃。”钟南山说。

从此,“不到最后不放弃”,厚植于钟南山医生心中。

在抗击中,钟南山“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那句话,落地有声、铿锵有力;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他再次作出“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的庄严承诺。

8月27日,一位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的新冠肺炎患者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出院,创造了新的救治奇迹。

“做体外膜肺氧合有风险,很容易引起出血,也很容易引起凝血,还可能引起感染,这三个‘关’是很困难的。”钟南山介绍说,“在救治过程中,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便看起来必死无疑的患者,我们还是要像绣花一样抢救回来。”

传染病无国界,相互支持少走弯路

“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有一个国家不作干预,全球新冠疫情就不会消失。”钟南山说。

在一线指导救治的同时,钟南山始终坚守在国际医学研究一线,第一时间分享中国的抗疫做法经验。截至6月,他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医学同行进行了30多场连线……

“通过交流,可让其他国家少走弯路。”钟南山说,“因为我们走过了艰难的路,所以要相互支持。”

他表示:“从抗击到抗击新冠肺炎,我国科研攻关能力在战疫中历经锤炼。如果说抗击时我们更偏重救治患者,此次战疫中我们把科研攻关提高到与临床救治同样重要的位置。这次,不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写在了地球大地上。”

今年1月21日,科技部组织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宣布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

2月13日,钟南山团队宣布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新冠病毒;2月14日,在钟南山指导下,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研发出新冠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2月28日,钟南山与全国30多位作者共同完成“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并在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国552家医院的1099例确诊患者的临床信息,提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

如今,钟南山带领的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已经在快速检测、老药新用、疫苗研发、院感防控、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钟南山入选世卫组织专家组时表示,钟南山院士是中国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享有很高声望,相信钟南山院士的专业精神和经验将为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的工作提供帮助并作出积极贡献。

英雄为国再出征——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

新华社酒泉5月29日电 题:英雄为国再出征——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

新华社记者

这一刻,世人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国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2023年5月29日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万众瞩目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正式亮相: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飞船模拟器中(2023年5月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追梦星辰大海,英雄为国出征。这是个具有“全”“新”“多”特点的乘组:

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太空飞行;景海鹏成为我国首位四度飞天的航天员,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根据计划,他们将于5月30日9时31分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开始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同时也开启中国人第11次飞向太空的征程。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14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景海鹏:四度飞天第一人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16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10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朱杨柱:中国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

5月29日,成熟稳重的朱杨柱首次公开亮相。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2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对他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成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行员,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决填报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他说:“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为此,同学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他现在的微信名。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申请攻读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就在他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少年时代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他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左)、朱杨柱进行低压舱训练(2022年9月24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他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大多数航天员面对水下训练都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狭小密闭空间带来的束缚感,有水下波纹导致的眩晕感,以及体力不支等等。朱杨柱遇到的挑战则是上脚限位器。将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进脚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缝里,原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他的脚型比较小,穿着舱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脚在鞋里晃荡,上脚限位器更加困难。经过反复试验,他穿上两双厚袜子、两双薄袜子后,鞋子终于合脚了。

2022年6月,朱杨柱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第三批航天员中率先执行任务。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开亮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中国首个载荷专家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公布,桂海潮作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进行操作训练(2023年3月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从小,他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此后9年时间,他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第一时间报名参选,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但入队后所有人的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

第一次训练,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在进行振动体验(2022年4月27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不服输的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第一次训练时,他就在水下反复练习了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终于体验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觉。

2022年,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感到压力满满。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他,他选择了沉默,底气不足。

为了让自己的底气足起来,桂海潮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晚上进行强化训练。

这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训练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李国利、占康、黎云、黄一宸、郭明芝)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医学研究项目操作(2023年3月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航天服操作训练(2022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货船操作训练 (2020年1月19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出舱程序训练(2023年5月5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进行离心机训练(2023年4月6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会对接训练(2023年2月2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人船合练中交流(2022年9月23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2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右)、桂海潮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2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在进行超重耐力训练(2022年4月22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在进行振动体验(2022年4月27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来源: 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