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八字纸什么格式(结婚八字纸什么格式好看)

未及挽留 2023-07-04 00:38:28 网友上传

陇东宁县一带吉祥喜庆的婚俗,和你们那里大不同

陇东宁县一带的婚俗与周边地区有很大不同。

庄重喜庆又具礼仪,独有豳风遗韵。一桩婚事圆满行成须经“六礼”。“六礼”是从《周礼》的“六礼”演绎而来。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新。纳采就是提亲,是男方请媒人携礼向女方家提亲的仪式;问名即问清女子姓氏幼名及生辰八字;纳吉是男方备礼向女方报喜,同意聘娶女方为媳;纳徵也叫纳币或大聘,是男方设席请至亲厚友作陪向女方送聘礼(也称彩礼);请期即男方向女方告知迎娶日期;迎亲即结婚。

宁县一带“六礼”基本遵从《周礼》,但在长期演变中也揉进了自己的东西。即送聘礼、年礼、灯礼、端午礼、节礼、“问肯”礼。

送礼 送聘礼即定婚,也叫送彩礼或送财礼。由男方筹办,女方父母领着姑娘、老小外家、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朋好友去男方家“收礼”。男方设酒席相待,席前男方端上财礼三、五十个银元到上百个不等,女方要退下五至十个不等再收起,再入席吃饭。随财礼一块端上来的还有给未来媳妇的衣服面料、镜子、手娟、香皂、手镯等,最有趣的是用红头绳拴着麻钱(现在都拴100元-1000元人民币)的锁子,由男方年龄最长者亲手戴在未来媳妇的脖子上,意为这个姑娘我们锁定了。有钱人家还有项圈、银锁子、戒指等等,有的还请唢呐乐队甚至唱大戏助兴。

当今,除了彩礼,结婚时还得有“三金”、“四金”少数还得家有小车、城里有楼房,使婚礼锦上添花,喜上加喜。

过去,子女们儿时便由父母做主定了终身。定婚后逢过年得送年礼(新衣、干果、钱等)。元宵节送灯礼(灯笼、蜡烛、面牛等);端午礼(香包、裹肚兜、夏衣等);结婚前一年得选个节日送节礼(俗称“追节”,有衣服、布料、镯子、耳环、戒指等,并有少量钱款);同时双方基本商量妥有关结婚的各项事宜;结婚前三天提雌雄两只鸡、酒等礼和给媳妇准备的嫁衣、鞋袜、化妆品,由男方长者去女方家送“问肯”礼。送两只鸡取“吉”之意,也有添丁补口的意思。因姑娘出嫁就少一口人,以双“吉”补之;“问肯”即再问一问双方结婚日子和一切事宜还有什么不妥,一切商量好后,才肯定下来;这就算“六礼告成”了。

结婚

宁县某些山区地方结婚仪式要举行三天。第一天迎娶新娘叫娶“秀子”(宁县人把媳妇叫“秀子”),第二天送走娘家人再“拜庄”;第三天新“秀子”下厨;结婚仪式完成。现在快节奏化时代,基本上结婚都浓缩于一天举行了。

伺候外家与“披红”

娶“秀子”前几天由新郎的父辈背着“拜匣”,内放着红纸按一定格式写好的请柬,两盘带红点的馍馍,一壶酒,分别到老小外家去请他们参加婚礼。老小外家必须赶结婚前一天到达,由主家在其户族或邻居家安排下榻。晚上休息前新郎去磕头问安叫“暖铺”。早上新郎得由人领着端着洗脸水去磕头问安叫“起铺”。入席吃饭新郎也得去磕头,直到结婚第二天送走。老小外家在娶亲当天花轿登程前要给新郎“披红”,由老小外家的最长者亲手把红绸披在新郎的身上意为“赐福”。两条红绸相交挂在新郎的左右肋下(现在都用红绸缎被面子),“披红”后新郎要上花轿去坐一会叫“占轿”。

娶亲

娶亲过去都为四抬花轿。娶亲队伍由骄夫四至六人,唢呐乐队,娶亲人员(俗称“大客”)组成。男大客若干人,女大客一至二人,原则去单数。女大客如果去两人,女方也得来两人,叫“双娶双送”,这在“问肯”那天都得商量好。

女方这天也请老小外家、自己户族本家,至亲好友设酒席相待,把亲朋带来礼物和主家给姑娘陪嫁的被子、毛毡、床单、衣服、鞋袜以及前多年兴时的自行车、收音机、皮箱、缝纫机发展至现在的彩电、冰箱、摩托车等等全摆在院子让人看,叫“摆陪房”。摆完看罢后要用男方拿来的包袱不折不叠零乱的包起来,随花轿送至男方。

梳头与上轿

梳头即梳妆打扮,也叫“开脸”。梳头前先要请亲戚邻居或本家中的全福女人“开脸”。全福女人指上有父母公婆,下是儿女双全的女人,用两根较粗丝线,一头用嘴叼着,一头缠在左手指上,中间用右手大拇指和中指绕一圈使两条线相互绞合,右手大拇指和中指一弛一张拔去脸上的汗毛叫“开脸”。“开脸”预示着“毛头女子”的时代已经结束,要当媳妇了。“开”罢脸,男方的女大客便拿出所带的梳子、篦子、头绳、头花等梳妆用品把新娘的头发梳挽成发髻,穿上红嫁衣,顶上红盖头便可上轿了。

打扮起来的新媳妇两脚不能着地,上轿得由其姐夫或者能开玩笑的远方邻居爷爷辈背着坐到轿内。出门时要拿一把筷子朝里撂出,并不能回头看,意示离开父母,拿婆家的筷子吃婆家的饭去了;并要流泪甚至哭,但忌恸哭,意示骨肉离别难舍难分之情。

拜天地入洞房

新媳妇娶到家后,新郎的姐夫或者能开玩笑的远方爷爷辈从花轿内背到举行婚礼的地方。举行婚礼的地方正中挂着祖先的画像(俗称“影”)和神牌,地上铺着红毡,新郎的父母分左右坐在桌子两边,受新郎新娘的礼拜。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对拜后,再入洞房。入洞房新媳妇两脚仍不能着地,夫妻双方抬着一小盘,内放两朵插在盅子上的红花,踏着红毡缓缓步入洞房。进洞方后便要点起长命灯。新媳妇在讨要声中,把婆婆准备好的大枣、花生、核桃散与众人分享。把枣、花生和核桃散与众人,是寓意媳妇要“早生孩子”,而且要“花花生”(一男一女间隔着生),并要先生或多生夹着核桃蛋蛋一样的男孩。

晚上还有一道很有情趣的仪式——耍房

耍房要有“说逗”和“唱做”内容。比如新郎问:“妹妹几时生?”新娘子就要回答:“妹妹明年生”。按理这个答复合乎情理,但大家还要故意逗一逗,要求回答:“今年生或明天生”,甚至要回答:“今晚生”,制造高兴欢乐气氛,这叫“说逗”。“唱”是要求稍有文化的女子唱小曲,夫妻合唱秦腔。“做”,对于新婚之夜的夫妇来说都是高难动作。如“吸杮子”、“掏麻雀”等,增加欢乐气氛。

耍房之俗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就有,它可消除新娘子的孤寂,淡化其羞涩,熟悉新郎、家庭、户族、亲邻关系,为其很快融入一个新家庭大有好处。

拜庄

娶亲第二天早饭后,由唢呐乐队吹打着,双方亲戚相互寒喧、道乏后送走娘家人。由新郎的姐夫背着一条红毡带着新婚夫妇去“拜庄”。“拜庄”就是到新郎家所属自然村庄里家家去磕头。这个“庄”在午饭前就得“拜”完,如果村庄大一些对于新媳妇来说真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对封建社会三寸金莲的新媳妇,“拜庄”真是苦不堪言。

进门

第三天新媳妇得早早起床,梳洗完要去公婆处问安,并伺候起居,公婆要给新媳妇赏钱。早饭前所有家庭长辈,老小外家主要亲戚聚在院子里摆张桌子,桌前铺红毡,由一能说会道者主持,唢呐乐队吹打助兴,新婚夫妇一起磕头“拜大小”。从老小外家开始,再以辈份高低为序。给谁磕头谁便拿出准备好的钱或物作为馈赠。男性长辈一般给钱,七姑八姨、姑舅姨表姊妹多给自己亲手做的衣服、鞋袜、枕头、还有毛巾、香皂等。拜完“大小”后,新媳妇在女客簇拥下第一次走进厨房洗手做饭。

新媳妇做的第一顿饭是擀细长面,要求是“提起擀杖一张纸,拿起刀子根根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进碗里一窝丝,没牙老人咬不断。”吃早饭时客主们一起在欢快的气氛中品尝着新媳妇第一次做的哨子面,并且评论她的做饭手艺,好的鼓励,差的谅解,新媳妇正式融入这个家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婚姻自由,今天宁县一带婚俗虽然仍沿用这些规程,但日趋简单,婚礼在一天内完成,很多旧俗都淡化了。当然也添加了一些不好的新俗,辟如个别女方硬性索要两把钥匙一张卡(即城里有房子,家里有轿车,银行里有存款),否则是结不了婚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