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地支三个辰好不好(八字地支三个辰好不好命)

煮酒送别 2023-09-30 21:00:44 网友整理

俗话说“三月见三辰,黄土变新坟”啥意思?今年三月有三辰吗

农历的三月别称很多,有着辰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等等多种的说法。当然都有着一定的说法,比如“桐月”,桐树是我国的古老树种之一,进入三月桐树花应时而开,是春、夏递嬗之际的重要物候,这体现了这一季节的时序、景物特征,所以三月也叫“桐月”。

再比如“辰月”,因古代记时方法是以天干地支来计日子的,十二地支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在一年十二个月中,寅为一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以至类推,这是古人按地支五行的排序,因三月地支为辰,所以三月也称“辰月”。

对于农历三月的别称,古人当然都有一套的说辞。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各占三个月,农历的三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在五行生克中,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四季每个季节最后一个月转换之时为土,三月为辰月,属性为土,因此也有“库”的说法。俗话说“三月见三辰,黄土变新坟”这是什么意思呢?

辰土有什么特点?

五行生克,在二十四节气中,进入立春冬水之气开始隐藏,木气显现并开始不断增强,随着木气的增强,隐藏的冬水之气也在不断消耗,这个过程就为冬水生春木。到了春分之后,木气旺盛,立夏之时又成了火气初生,木气隐藏的状态。

在月份中,进入正月(寅月)冬水隐藏,木气初生,进入二月(卯月)木气正旺,到了三月的(辰月),木气开始隐藏,火气开始显现。四月为巳火,因此立夏前一天人们常称立夏前一日为“木绝日”。辰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里面所包含的属性既有木又有火,因此辰也称“库”。辰土的作用就是木弱火生。

“三月见三辰”

意思就是说在三月里见到三个“辰日”,“辰日”就是在日子的天干地支中有辰的日子。由于我国古代的纪时方法是以天干地支来纪日子的,也就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相互配合来纪年月日时的。‬即‬:‬甲子、乙丑、丙寅……以此类推,彼此循环正好组成60组不同的名称。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六十年一个人轮回,在年份上人们也称六十年一个“甲子年”,辰日就是在日子上地支有辰的日子。

一个月三十天,十二地支配合一个月就出现了有二个地支的出现,也有三个地支的出现,因此也就有了“三月见三辰”、“三月见二辰”的说法。通过万年历,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三月份(辰月)有两个辰日,一个辰日是农历的三月初九丙辰日,另一个是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戊辰日。

“三月见三辰,黄土变新坟”

坟就是土多而成堆,按照古人的说法,辰月里有一个辰日,木的力量就减弱一些,火的力量就增强一些。如果三月有三个辰日,就代表木的力量要快速消耗,火的力量也会快速的增长,库中之土也会溢满,这也是简单的“黄土变新坟”的说法。

在气候特点上,如果农历的三月有两个辰日,“库”不满而气候不顺,相对来说天气回温也慢,降雨也不正常。如果三月有三个辰日,辰土的力量就更强一些,“库”满而能快速释放出火气,相对来说,天气温度迅速回升,降雨也属正常。

在四季之中,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因为土生万物,也是万物之库,春夏的交替就是在辰土中完成的。如果三月见三辰,五行生克都能迅速克制,“黄土变新坟”只是五行生克的一种说法。如果三月见没有三个辰日,将预示着降水分布不均匀。

由此可见,今年的三月份只有两个展日,是不见三辰的月份,辰土不能溢满于“库”,也就不存在了“黄土变新坟”的说法。但由于三月是两个辰日,按照老一辈的预测今年夏天应该是降水不均匀的年份,一些地方会降雨过盛,一些地方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老一辈在没有气象台预报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些判断,我们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了,具体雨水多少还是要关注实时的天气预报。不知大家对于“三月见三辰,黄土变新坟”是怎样认为的?欢迎留言评论区交流讨论!

三月是辰月,老话说“辰月三个兔,农家必定富”啥意思?有道理吗

转眼已进入了农历的三月,三月的别称很多,有着辰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等等多种的说法。当然都有着一定的说法,比如季春,因三月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排行老三,所以称季春。桐树是我国的古老树种之一,进入三月桐树花应时而开,是春、夏递嬗之际的重要物候,这体现了这一季节的时序、景物特征,所以三月也叫桐月。

辰月也是如此,因古代记时方法是以天干地支来计日子的,十二地支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在一年十二个月中,寅为一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以至类推,这是古人按地支五行的排序,当然都有一套的说法,因三月地支为辰,所以三月也称辰月。

一个月三十天,对于日子当然也这样以十二地支配合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记日子,其记时方法在这里咱也不必细说,大家能了解就行了。“辰月三个兔”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的有三只兔子,也是指的天干地支。

大家知道十二属相,溶入十二地支之中,即子代表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戍为狗、亥为猪,当然就动物的特性和表现也都有着一套的说辞。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也是十二属相中兔的代称。因此,在民间多数的老人说卯年不说卯年,却直接说是兔年。

在月份中所出现的“卯日”不说卯日,也说是“兔日”。按一月三十天计算,十二地支循环一周要十二天,一个月下来,地支在一个月所出现的日子最少有两个,最多也只有三次的机会。“辰月三个兔”也就是指三月里出现三个“兔日”。

“辰月三个兔,农家必定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三月份有三个卯日(兔日)出现,将预示着此年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人们就不会受穷,人们都会有个好的收成,家家都会过上富裕的生活。难道这还有什么说道吗?老人们为何这么说?

古人认为,十二地支中的每个地支都有着不同的属性,比如、二月份为卯月、属木,正是春季木的力量,而到了三月份是辰月、属土,是四季交替之月。辰月就是春木不断被消耗、夏火不断生长变强的一个月,到立夏节气,夏季火气显现,春木开始隐藏。

农历三月(辰月)之前是卯月,之后是巳月。巳月属火,是夏季的第一个月,所以辰月就是大地上春季卯木向初夏巳火转变的月份。按照五行生克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辰月里卯木就像一堆木头,燃烧自己为巳火提供能量。卯木不断燃烧、消耗,巳火就不断生长,不断变强。

辰月里每经过一个卯日,木的力量就减弱几分,火的力量就增强几分。如果三月有三个卯日,就代表卯木要被消耗得更快,火的力量增长的也就更顺利。

如果这个月只有两个卯日,那就代表卯木的能量消耗比较慢,夏季的力量增长不顺。相对来说天气回温也慢,降雨也不正常。因此,也就有了“辰月三个兔,农家必定富”的说法。

这也是古人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根据十二地支的属性推测的一种方法,当然,也并不可能完全正确。按今年的农历三月份来说,也就是三月(辰月)有两个卯日(兔日),一个是三月初八的乙卯日,一个三月二十的丁卯日,是两个卯日(两个兔)。据古籍也有这样的说法,这将预示着今年夏季来得不太顺利,但也不会太差,属于正常的年份。不过今年有可能温度回升慢、降雨也比较少,会出现少雨干旱的情况而影响庄稼的收成。

毕竟古代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庄稼能否丰收全靠下雨降水多少,天气干旱降雨少就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不过,在发展中的今天,降雨少已影响不了庄稼的收成,现在水利设施齐全,在很大程度上,降水少更有利于农业丰收,最少可以及时浇灌同时也免除了一些因降雨带来的大风天气忧虑。

因此,对于俗语我们要理性地去认识,毕竟俗语都有着一定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却不知大家对此是怎么认为的?也不知大家还听到过哪些类似这样的俗语?欢迎留言评论区!

俗语:“男怕孤辰带三,女怕寡宿有午”,什么意思?涨知识了!

中国民间民俗众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但是对于很多的俗语老话,各地又出乎意料的相似,这也说明,老话真的是有道理的,是祖先经验经过一代代传下来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辰都很在意。在农村,曾经有段时间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当做一生是否顺利,生意是否走运,甚至婚姻是否美满的重要指标。所以和生辰有关的农村俗语,自然也是不少。

俗语“男怕孤辰带三,女怕寡宿有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就是,孤辰两个字拆开来看就是性格孤僻,而辰亦有孤苦伶仃的含义,所以这两个字对于男性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形容词。女怕寡宿,寡宿的意思是孤寡的,吸引不来异性的意思。这两类人最忌结为夫妻。在以前的时候,夫妻之间结合在一起,是需要有生辰八字先决定的。孤辰、寡宿所指就是出生的这个时间点,这段时间内出生的男女是不能走到一起,就算是走到了一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先了解下孤辰和寡宿说的是什么时间?

出生的时间在亥、子、丑年,即猪年、鼠年和牛年时,如果八字中带寅,即寅月、寅日和寅时。寅月为正月,寅日是甲日开始的第三日,寅时则是凌晨的三到五点。如果八字带戌,即戌月、戌日和戌时,戌月为九月,戌日为甲日开始后的第十一日,戌时为傍晚的七点到九点。简单点来说就是在猪年、鼠年、牛年出生的人,如果八字地支中出现寅,就是孤辰,如果是有戌,就是寡宿。以前结婚都是媒妁之言,在媒婆给两个人做媒的时候,就会将二人的生辰八字交给对方家长,对方家长在拿到生辰八字以后会找专门算卦的来看一下两个人是否合适,最初的判断就是男女双方是否是孤辰和寡宿。因为以前认为男人孤辰容易克妻,女人是寡宿容易克夫。看到这些我们是不是了解下了什么是孤辰,什么是寡宿,还涨了一些知识。

在现在看来这是十分迷信的说法,现在也很少有人相信这些。这个俗语并没有科学依据,我们不能因为生辰而剥夺一个人追求爱的权利。其实这些俗语也不是全都好的,也不是全都是坏的,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借鉴人们都认可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