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头(香头图解24高清大图)

依稀久忆 2023-07-27 23:27:12 网友投稿

广东一座700年古村名为香头坟,背后却是一段国破人亡的历史

广东的历史上,从来都不缺英雄,在每一个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都有无数广东人抛头颅洒热血。在台山市路边的一次偶遇,又让我无意中又了解到一位为抵抗侵略而献身的民族义士。从广东台山市的台城前往四九镇的公路旁,你会遇到一座新建的牌坊,村头牌坊在广东很常见,但这个独特的村名,却似乎在告诉路人,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村庄。

这座村名为“香头坟”,上联:“经历七百年村史渊源非泛泛”,下联:“南迁三十代族望昌隆喜洋洋”。对联上的信息告诉我们,这是一座700年历史的古村,村民从北方南迁而来。

说实话,“香头坟”三个字吸引了我,以“坟”命名的村庄在广东极其少见,况且还加上了独特的定语“香头”,这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故事呢,我决定进去看看。

村口有座百岁亭,凉亭是台山乡村建筑的一朵奇葩,很多村口和路边都保留了从至今的一些凉亭建筑,有“百岁亭”“纪念亭”“思乡亭”“路亭”等等,多为华侨捐建,以后有时间了,专门写一篇台山的凉亭建筑。

走进香头坟村,和绝大多数台山村落一样,这里依然是建筑占绝大多数,村口这座洋楼,依稀可见山墙上的青天白日印迹。

围墙上镶嵌着华侨及村民的捐赠纪念碑,这也是台山建筑的一大特点,从城镇到乡村,都有大量的华侨捐赠建筑及公路。

村中狭窄的巷道和古旧的青砖老屋,如果只看到这里,香头坟村不过是台山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

那香头坟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故事,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到了村庄的尽头,一汪大水塘映衬着新建的民居。

香头坟在哪?我问村民,村民指了指山里的方向,用台山腔的粤语说了一通听不太明白的话,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这里进去,就能找到香头坟。

小路旁边就是新台高速,远处可见一座高大而精致的碉楼,从地图上看,应该叫做东成碉楼,台山有上千座碉楼,在百度地图上标出来的极少,这座标注在地图上的碉楼,到底有什么来头呢?下次再去探索。

沿着小路直行了一段,可在漫漫田野山丘中,实在是找不到香头坟,好在找到一位热心的村民带路,他一路领着我们往山里走,穿过田野、穿过池塘……

来到一座杂草丛生的山丘前,村民告诉我们,前面就是香头坟了。

地上并没有路,只有依稀可见的倒伏的杂草,穿过这片杂草,也许就能见到香头坟了。

村民离去了,我们继续前行,数十米后,一座古老的坟墓出现在了眼前,这就是传说中的香头坟了。

香头坟的文物名称叫做“伍隆起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主伍隆起,死于南宋末年反抗暴元的战斗中。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此时的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陆秀夫带着小皇帝一路南逃,来到了今广东崖山一带。

台山斗洞绿围村(原属新会文章里)人伍隆起,从乡间组织义勇民兵,运送粮食到崖山,起兵保家勤王。《伍氏族谱》记载:“宋幼主为元所逼,驻跸崖门,兵用食尽。公念三世受宋恩,非死莫报,遂率乡民为义兵捐家飨士,计出粟七万八千余石,励军奋力前锋。”

说起这个伍隆起,其实他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宋朝上柱国将军伍氓的第六代孙。伍氓又是谁?他是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救命恩人和拥立登基第一功臣、岳飞政治上的恩师、中国历史上驱逐倭寇第一将,伍氓大将军墓位于广东阳江。所以说伍隆起是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

伍隆起和元兵对仗七阵,七战七胜,第七战几乎打到了元军大帅张弘范马前。但无奈天要亡宋,在战斗中伍隆起被内奸谢文子杀死,还砍下了他的头颅向元军投降邀功。

南宋丞相陆秀夫闻讯后十分悲愤,命人收殓伍隆起的尸体,并用沉香木雕刻成头,续成全尸,葬于台城东南郊的文迳山上,并追封他为州判。同时悬赏捉拿了叛徒谢文子,杀之以祭伍隆起。“香头坟”由此而来。

伍隆起被杀后,宋军再无抵抗之力,数月后一场惨烈的崖山海战,十万军民浮尸海上,标志着汉人正朔的南宋彻底灭亡。而灭宋的汉人张弘范还得意洋洋地在崖门奇石上刻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崖山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著名分水岭,而伍隆起的名字,也和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一起,被刻在了崖山祠,流芳千古。

伍隆起和文天祥一样是民族英雄,但也许是他没中过状元,没写过流传千古的诗句,他的事迹有些鲜为人知。

伍隆起墓在中也遭到了破坏,现存青砖水泥花岗石构筑墓为1984年台山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原墓小碑已被台山博物馆收藏,代之以1985年刻的大碑。

但墓前一对石狮可是宋代原物,虽饱经700多年岁月风霜而雄姿犹在,伏卧在伍隆起墓前,守护义士。

墓前杂草丛中还有3块空心伏石,其中2块为宋代原物,中间一块亦用缺失以水泥制件代之,伏石象征着长跪之叛徒。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伍隆起墓前,可以改为“青山有幸埋忠骨,顽石无辜铸佞臣”。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伍隆起的故事世代为人传颂。明代大儒陈白沙有《乡贤咏》:“中原不可复,志士耻为夷。直把真心去,何妨假首归”。清代台山学者赵天锡也作有《香头坟》:“生作堂堂烈丈夫,何妨砍去好头颅。沉香未朽双眸在,应望厓山泣泪珠”。

偶遇一座村,寻觅一段史,没想到香头坟村的背后,却是700多年前,一段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悲歌。香头坟的历史和崖山之战是一脉相承的,南宋末年,那些慷慨激昂奔赴国难的人群中,不仅有被历史记住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们,也有逐渐被历史遗忘的伍隆起、熊飞(墓位于东莞榴花村)们,当然还有更多已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正是这些不畏死的义士们,让华夏文明熠熠生辉。#江门头条##历史##旅游#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