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测吉凶(打喷嚏测吉凶时辰表)

稳走感情路 2023-06-09 04:39:56 用户分享

打喷嚏还能够测吉凶?打完喷嚏要说吉祥话,必须重视!

关于打喷嚏,咱民间俗话说"一想二骂三嘀咕",打个喷嚏还得计数,是不是有点累感不爱?

其实这都是简化版了,人家古人更讲究——宋代的《百怪断经》有一则《嚏喷占》,就记载了打喷嚏的终极攻略:能辨吉凶。

子时:主酒食。丑时:主女思。寅时:主女相和。卯时:主财喜。辰时:主酒食。巳时:主人来财。午时:主有客来。未时:主有酒食。申时:主惊不利。

酉时:主文人来求。戌时:主和合。亥时:主吉利。

看到没,打喷嚏这事,除了"想、骂、嘀咕",还与"酒食、相和、财喜、来财、客来、和合"等操作都有关系。

简言之,这哪是在打喷嚏,这一声"阿嚏"分明是在未卜先知。

当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辨吉凶是没什么依据的,那么,"一想二骂"呢?

为什么说打喷嚏是有人想你?

您还别说,其实打喷嚏这事,确实就是咱先祖们恋爱、谈情、互撩之必备。

《诗经·终风》有语"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意思就是:"我想你想得睡不着,如果你也想我,那就发我个喷嚏过来呗"。

只不过,万一这小伙一宿都没打喷嚏,第二天没准就会喜提熊猫眼一双,正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只因没有打喷嚏"。

喷嚏的传说,也就是从此开始,不断走向"思念的巅峰":

苏轼过元旦,打了个喷嚏,就写:"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翻译过来就是,诶哟,一把年纪了,谁还在想我这个老头子呢?会是我心心念念的王弗吗?梅尧臣想媳妇了,就写:"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这话的意思是:漂亮媳妇儿,你想我没?打喷嚏没?

辛弃疾看风景无聊了,就写:"山共水。美满一千余里。不避晓行并早起。此情都为你。不怕与人尤殢。只怕被人调戏。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工夫说里。"

这意思够明显:好孤单,好寂寥,没人想宝宝,宝宝不开心。

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还属《牡丹亭》。

话说杜丽娘出现在柳梦梅的梦中,柳书生一梦成痴,二人从此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交流。

可惜,杜丽娘先一步魂归地府,只留给柳书生一张类似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美人画像以供思念。

柳书生看着心心念念的画中人,却说"美人,美人……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得你喷嚏似天花唾。"

柳梦梅啊,柳梦梅,思念成疾咱理解,让自家美人喷嚏不绝,这实在是有点狠!但也幸亏柳梦梅下了这等"狠手",最后才能唤回美人魂。

有如此功劳,喷嚏君这也算是"胜造七级浮屠"了。

别管准不准,从《诗经》到宋词、元曲,都认定:打喷嚏就是想我了。

打喷嚏是有人骂你,又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被人惦记而打喷嚏,那无疑是幸福的,可是打了两声喷嚏,那有可能就是有人在骂你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古人很相信: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给《诗经·终风》做注解的时候,连连摇头:"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诶,我们这风俗变了呀,现在的俗人们打喷嚏,都成了有人骂我。

宋代名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

这意思就是,如果有人不停地打喷嚏,这个人一定会一边吐口水,一边咒骂"有人竟然说我闲话!"女人尤其如此。

总之,打喷嚏这事,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就从"有人想我",变成了"有人说我"或者"有人骂我"。

尤其,如果突然打了不止一个喷嚏,那么极有可能被小人惦记上了,悠着点。

而如果想要当下就破除来自"小人的诅咒",那就要"以法破法",具体做法就是狂喷口水,最好一边喷,还要一边骂:"好人说我常安乐,恶人说我牙齿落",以加大反击杀伤力。

"一想二骂三嘀咕"大概就这么回事了,可如果您突然连打十几个喷嚏,嘿,那就要恭喜你了:你一定从大脑到鼻孔都体验了极致的酸爽。

同时,你大概率已经喜提感冒。

为什么打完喷嚏要说吉祥话?

时至今日,我们很多地方的人,打完喷嚏都还要说一句"长命百岁",尤其是小孩子,突然打了喷嚏,长辈就会一边抚摸他的脑袋,一边在嘴里念叨"岁岁平安,长命百岁"。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源于佛经故事,古天竺人以为,打喷嚏的话,精气就会被近处夜叉给吸走,被吸了精气的人,则会得病衰老。

想要破解,就必须有人在旁边祝愿打嚏者"长寿",这样才能去凶化吉。

这种说法后来传到中国,虽然版本有所改变,但大体上还是认为打喷嚏是不吉利的象征。

《毛传》里边就把"嚏"字解释为事情不顺利,打喷嚏是别人在利用咒术咒自己,是自己将有不祥的事情发生的前兆。

在河南林县等地,还有人认为,新年五更起床时打喷嚏是最不好的事,也是凶兆的征兆。

因此,除夕夜大人要嘱咐孩子,五更起床时要赶紧下炕(床),脚一踏地再打喷嚏就不怕了。

鄂温克族认为打喷嚏或是有人在思念,或是有鬼在思念,人思念无妨,鬼思念会有灾。

因此,鄂温克族在听到有人打喷嚏时就说:"祝想你的人活一百岁,愿想你的鬼掉进火里烧死。"以此来破除打喷嚏可能带来的厄运。

这些自我宽慰的做法,反映的正是逢凶化吉的心理。

说吉利话这种操作,其实不光咱中国有,在欧美文化里面,不但也有,而且更甚。

欧洲人遇到打喷嚏的伙计,都会"优雅"而"绅士"的来一句:"上帝保佑你!"

打个喷嚏都要惊动上帝——这又是什么操作呢?

如果真要问这逻辑咋来的,那得从横扫欧洲的瘟疫说起——那场大瘟疫干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也就在这当口,有"砖家"做出了一道惊世骇俗的统计题:凡是打喷嚏的,都死了。

再加上当时神学的渲染,打喷嚏甚至是"灵魂出窍"的前奏,总之就是:真相不重要,喷嚏要背锅!

而死于打喷嚏的查理二世,更将打喷嚏的"传说"推向了极致:

公元1685年,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正躺在"龙床"上呼吸他在人世间不多的"宝贵"空气,可是突然间"老头子"开始打喷嚏,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然后……他死了。

老查理用自己最后的时光证明,喷嚏打多了真会死人!

所以打喷嚏的分量,必须惊动上帝——而那句"优雅而得体"的"上帝保佑你",这基本就是对喷嚏主人最后的祝福了!

打喷嚏代表被人念叨,是一种历史超过3000年的古俗。

很长一段时间里,打喷嚏这一行为本身,有着许多无法解释的神秘性。

作为中国本土的道教,还曾把打喷嚏作为一种"养生之法"。

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中有'向日取嚏法:'晴朗之日,待日出二丈,面向太阳,用鼻子吸气,此为得日精,吸气吸到'得噎便止'。

说白了,就是早上起来对着太阳打喷嚏,道家认为这样可以补足精气,使人返老还童。

时至今日,各路好汉和医学专家,早就给喷嚏君正了名:打喷嚏,其实是我们的鼻子驱赶外来异物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喷嚏,打出去的不是我们的精气神,而是外来"侵略者",也不能使人返老还童,而是当你连续打了十几个喷嚏时,提醒你:是否感冒了?

农村流传的谚语“看了玉匣记,厕所都不敢去”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知道“黄历”,这是古代由皇帝颁布的对于行为进行规范的历法,其中对日常生活的诸多禁忌都有所记载,内容相当丰富。

黄历记载了诸多事情进行的时辰,可能发生的吉凶祸福,因此人们在出门与行事之前,都习惯性“翻阅黄历”,看看能不能进行。

与黄历类似的,古代还有一本几乎家家必备的祟书,叫做《玉匣记》。

老话有言:看了玉匣记,厕所不敢去。

《玉匣记》起源于晋朝时期,由当时一位叫做许逊的道人编写,也就是许真君,在此之后不断流传,后来的人对于其中的内容也进行了大量修剪删改。

这与传说中的《推背图》类似,很多人觉得《推背图》的内容推算极其准确,袁天罡与李淳风都被推上了神坛。

然而实际上,袁天罡与李淳风最初编写的《推背图》内容非常有限,后来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有人往里面添加内容,却又冒袁、李之名,才有了所谓预言极准的《推背图》。

《玉匣记》也是如此,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内容已经与初版大不相同,而且丰富很多,明清时期《玉匣记》非常盛行,也有很多文学创作者将其写进自己的作品。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红楼梦》之中刘姥姥为巧姐取名的桥段。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巧姐进了花园之后,寻找王熙凤而受凉,夜里就开始发了热症。

刘姥姥提醒王熙凤道:“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 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

王熙凤觉得刘姥姥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吩咐人去拿了祟书本子,找找书中有没有什么能够解决的办法,而这里所谓的祟书,其实就是《玉匣记》。

果然,按照书中的原文写道:

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之,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

王熙凤听完下人说罢《玉匣记》里的记载,也笑着说道:“园子里头,可不就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遇见了。”请纸钱来分别与贾母,大姐儿送祟之后,巧姐果然睡安稳了。

与其说《玉匣记》是本书,倒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

目前存世的《玉匣记》是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版本,全书分成上下两卷。

其中,《玉匣记》上卷共有一百零六个个章节,大多数的内容都是选择黄道吉日的相关方法准则,也就是传统的“择日”。

按照书中观念,全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若干神煞值班,而这些神煞,普遍都是有自己的行动规律的。

虽然都是神煞,但他们的办事风格与能力各不一样,有强有弱,也有好有坏,他们也可能违背规则去插手凡间的事物,并非谁值班就谁说了算。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好好考虑不同日子的神煞风格与作用,进行平衡牵制,以此化解不好的事情发生,趋吉避凶。

至于《玉匣记》的下卷,共有六十九个章节,主要记载的都是一些方术道法,甚至占卜。

其实意思非常简单,就是教人如何画符、进行测算与占卜之类,还有就是根据某些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来进行吉凶的判断。

最出名的就是“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而《玉匣记》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在不同时辰,左右眼睛跳动代表的意思,也都是不一样的。

另外,还有不同的时辰段,要是打喷嚏、耳鸣、听到鸡叫狗叫之类,都有不同的预兆意思。

总而言之,在《玉匣记》之中,很多生活里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寻常事,都会变得不寻常。

文化程度越低,越害怕《玉匣记》的神奇。

过去不同于现在,人们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尤其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前,读书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若不是家底足够,读书都能破败。

正因为人们没什么机会接受教育,主要就是比较高层级的教育,所以非常信奉一些虚无缥缈的说法讲究。

传统文化里讲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神灵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凡人一定要敬畏。

也正因如此,人们在行事的时候,都要看看自己将要做的事情,到底会不会冲撞到神灵,免得以此带来灾厄就不好了。

恰巧,《玉匣记》里记载的内容往往都比较邪乎,虽然笼统,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却往往真的能够唬住很多人,因此越传越神,人们也就越来越相信。

看了《玉匣记》,厕所不敢去,就是怕在不合适的时候上厕所,犯了冲。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