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多大年龄了(80年多大年龄了2023年)

谁为谁伤 2023-07-09 04:13:14 网络

77年,73岁的和80岁的,都穿着一双拖鞋,超朴实!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福森

编辑|福森

1977年,邓公和叶帅终于久别重逢,在北京聚首。

这张拍摄于当年11月的照片,正是两位老人又一次并肩前行,共同助力改革开放的剪影。

这两位老人,一个年逾古稀,一位已至耄耋,可注意看他们的站姿,还是那么的“讲究”。

——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站着标准的军姿,尽管满头白发,却依旧坚挺,像两棵寒冬中的劲松,尽管大雪压弯了枝头,却依旧挺拔而生机勃勃。

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

多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们,军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深地融入他们的血液中,烙进他们的筋骨上。

说起这两人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概括——叶帅是泥土,而邓公是根植于泥土上,绽放出的红花。

叶帅对于邓公十分推崇,他曾当众感慨:“中国可以没有我,但绝不可以没有”。

他们其实相识很早,早在中央苏区时,彼此就相互认识,只是当时分属于不同部门,所以彼此之间并不熟络。

直到建国以后,两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随着往来越来越频繁,叶帅惊喜地发现,邓公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惊世的才华,是以发出了上文谓叹,两人也结为知己。

一日,派最得自己信任的小儿子把接到自家里,二十四小时“贴身保护”,在工作上对他也是毫无保留,嘱咐自己麾下的办公室主任——

“我看过的文件,尽管让他看!”

在的据理力争下,终于在1977年7月重新出来工作,结束了他的“三起三落”,这次能够再度出山,叶帅功不可没。

在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的紧要关头,临危受命,接过了“指挥棒”。

事实证明,叶帅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对邓公的信任是正确的。

从1978年开始,邓公陆续提出“一定要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真知灼见,一下子将沉沦了十年,迷茫了十年的东方巨龙又带回腾飞的轨道上。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正所谓“红花还需绿叶配”,叶帅的鼎力支持,也是改革开放得以在全国推行的重要保障。

1980年4月,距离“经济特区”的设立,已经过了一年。叶帅作为中央领导的“先遣队”,第一个来到“特区”视察。

他接连参观了深圳、珠海两大经济特区,在考察的同时,还不忘给特区的建设者们吃下了定心丸——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他不断肯定特区建设,勉励建设者们继续努力,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鼓舞。

当然,叶帅也不只是勉励。

他深入基层,切实了解了特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改正,并公正地将整个特区的情况客观地反映给中央,为特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政策已经走过了四十五年的光阴,“坚持全面改革开放”,无疑是正确的,这项伟大的政策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

改革开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中,已经不单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更加作为激励一代人锐意进取,不断前进的标杆和丰碑。

叶帅和邓公在历史转折中果决而睿智的判断,使他们能够青史留名,受到我们的崇敬和爱戴。

而作为享受到改革开放福利的新一代,我们不能停滞不前。

我们年轻人要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摘取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并将改革开放中蕴含的自我批评、自我批判和自我革新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基因中的印记。

这场重逢,跨越了80年

视频加载中...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离散

1943年的潮汕澄海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日军轰炸,国内,又逢大旱饥荒,老百姓过着流离失所、各自逃荒的日子,不少家庭在这个年代支破碎。

林氏家族是逃荒大群中的一户,原本一家9口人,4个女儿,3个儿子,在1943年末,幺儿子1岁多的时候不幸与家人走失,被人收养带至梅州,取名邓海南。这一散,就是80年。

邓海南在梅州长大,婚后育有两儿一女,后来从养父母处得知自己是潮汕澄海地方的人后,便常去澄海买东西,自己尝试去寻找,但无奈走失时太小了,什么记忆都没有。后来又想寻着一些线索去找亲人,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均未能如愿。随着年龄的增长,邓海南想认祖归根的心愿越来越迫切,即使多次遇挫,但一直没有磨灭他寻亲的信念。

儿子为父亲再踏寻亲之路

看着年逾八旬的老父渐消瘦,子女眼里满是心疼。“我爸爸脑子里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我和兄妹商量着带他到梅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他一直不愿意,反复跟我们说,不要花冤枉钱了,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只想找到自己的亲人。”邓海南的二儿子邓经思说道。

邓经思为了能帮助父亲圆梦,也一直在发动自己的同学、朋友协助帮忙,可人海茫茫,要找到80年前失散的亲人谈何容易,更何况此前的多番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这令邓经思很为难。但看到父亲的身体日渐僵硬,精神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邓经思决定要再努力一把,“我要与时间赛跑,与我爸爸的生命竞速!”

顺德公安加速助力寻亲

2023年4月20日,邓经思通过拨打佛山110的电话,慕名找到了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刑侦大队四中队副中队长马宏声。“我在网上看到了你通过DNA鉴定帮助过好多家庭团聚的报道,说你是利用DNA技术解锁大案要案的名探”,邓经思把希望寄托在马宏声身上。在与马宏声取得联系后,邓经思便委托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开展DNA鉴定比对。马宏声在4月22日获取邓海南的血液样本后,开始鉴定工作,对邓海南的DNA进行深入排查比对,发现邓海南与汕头林姓家族可能存在亲缘关系。

此时,马宏声通过邓经思联系到了汕头市澄海区梦归潮汕寻亲团外寻队及澄海区蓝天救援队,在他们的帮助下又对汕头区域进行排查,最终确认林玉招和邓海南的生物信息属于全同胞姐弟。

马宏声加了几天班,但不觉辛苦,他说“看到失散多年的家庭团聚,一切都是值得的!人民群众期盼的,人民警察一直没有放弃。现在,公安机关更加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起这份重任。”作为一个基层法医,他感受到求助者的迫切需求,这种经历让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包含了很多责任和期待。

时隔80年 两老终团圆

2023年5月7日,失散80年的亲姐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相认,家族的亲人们纷纷从汕头、梅州等地赶往广州天河相聚,一诉衷肠。

“绝对是亲生的,我有感觉。”在认亲现场,邓经思拥抱着姑姑林玉招喜极而泣,并为她送上一束鲜花,用地道的潮汕话跟姑姑说,“祝您身体健康!”

获悉找到弟弟后,林玉招老人便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妈妈她的记忆力差一点,但得知走失的弟弟还健在时,开心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林玉招的儿子陈克勤说道,母亲这一辈原有七兄弟姐妹,如今只剩下林玉招、邓海南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但各自的后代都已成家立业,家族的力量日益壮大,找到家里的小舅,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个大事。“其他的老人都已过世,目前就剩下四姨和小舅了”,林玉招大姐的女儿说道,“我妈在过世前都想找到这个弟弟,说在路面见到一定会认得这个小弟,我妈说小舅从出生时左耳朵就有一个小缺口,这个很好辨认。”

两人走散时还童稚未脱,再见时已是白发苍苍。由于身体原因,邓海南未能赴广州认亲,双方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云见面”。林玉招老人今年85岁,虽行动上略有不便,但精神矍铄,见到屏幕上的弟弟,她非常欣喜;而在屏幕那边,相隔约400公里的梅县,邓海南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思念的泪水,并不停地用手擦拭——而他们身后,已是儿孙满堂。

“认亲前一晚,勤哥(指陈克勤)把奶奶的照片发给我时,我仔细地看,胸中的血在涌动——绝对是亲生的,我很感动,忍不住落下泪来。”邓经思动情地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至亲的亲人面前,这泪水是思念、是感动,更是为未来奋斗的勇气!“当爸爸得知找到了姐姐后,他的气血也开始有所恢复,整个人也显得有精神了!”邓经思拭掉眼泪,眼睛里透出一种光。

“生逢盛世,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感恩一路以来热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感恩顺德区公安局,感恩马警官!”在认亲现场,邓经思和陈克勤及在场的亲人们感慨万分。

“见证那么多离散家庭团圆的场景,听到群众感谢的声音,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动力,动力来自于老百姓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刑侦大队教导员冯志贤说道。

每一个失散亲人的家庭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寻亲之苦和骨肉分离的思念之痛,都渴望找回亲人,全家团圆。

早在2016年,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已在全市先行先试,首创开设“DNA寻亲绿色通道”,不断健全完善失踪人员信息采集与建库,纵深推进全国公安机关“团圆行动”部署,依托强大的刑事侦查技术,急民所急,专班运作,先后帮助30个家庭找回失散亲人,一次次加速助力实现团圆梦。

来源:顺德警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